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管理论道

管理论道

月亮山今日更明亮

  2005-09-22

月亮山毗邻榕江、从江、三都、荔波四县,住峰海拔1490米,月亮山人就居住在月亮山半山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由于不通公路,与外界接触少,生活非常艰难。是黔东南州“两山”攻坚扶贫之一。
  
2002年底月亮山区的农网改造全部,从此大山告别了松枝照明,舂米过日成为了历史,电灯照亮了大山,照亮了月亮山人几千年来的期盼。
      
9月9日—11日,笔者借凯供组织的“徒步穿越月亮山”活动的机会,实地了解极贫地区月亮山区农网改造后,电力给农民生活的变化。
 
电力扶贫,更多承担社会责任

榕江县兴华乡摆乔村,坐落在月亮山海拔700米的半山腰,全村137户,685人,稻田总面积371.5亩,人均0.45亩,属于极度贫困的村寨,是榕江电力局重点的帮扶对象。从兴华乡政府到摆乔村,途中六次涉水而过,得走近六个小时的路程。
  
走进摆乔村姑尬寨老支书雷老六家,一台21寸的彩电放在堂屋最显眼的地方,还有一台先进高效的电动打米机,老支书雷老六抽着叶子烟告诉我。“看,有了电,我们可以看电视了,与外界有了联系,不像以前那样落后了。” 雷老六腼腆地打开电视机说,他是第一家买的电视,一到晚上,孩子把堂屋围得水泄不通,稀奇得很。后来全村大部分人家都买了电视,不少人家安装了小型打米机。谁又曾想到,这里一度过着原始人的刀耕火种生活,“最穷的人家,全部家当值不了20元。”村长告诉我。走出摆乔村,雷老六把我送出村口,摸着电杆,无不感慨说,假设没有电力局的帮扶,我们现在还是老样子,感谢电力局,感谢党的好政策。
   
到从江县光辉乡加牙时,已经是晚上了,从木楼窗子透出的灯光,洗去我一身的疲惫。韦卫国在加牙村属于先富起来的,他初中毕业,头脑灵活,最先在村子里搞了个小百货商店,月收入近2000元。他从光辉乡购货,请挑夫以100斤15元的价格担来,光挑夫这一职业,就为村里解决了一个富余的劳力。尽管他才24岁,却是村民的楷模了。他告诉笔者,这些年通电了,村子电视多了起来,信息了解多了,村民致富的办法多了,寨头的韦老四也不再睡懒觉了,靠挖山药,一个月也可收入800多元。

任重道远,更加注重社会效益

如果说农网改造对于月亮山农民来说,是告别贫困、走进文明的一盏明灯,对于广大农电工来说,则是工作量百倍以上的增加。在水尾收费点,农电工3人,一人负责收费,另两人负责变22台压台, 1000多户表的抄表任务,抄表行程最远60多公里,由于山路不能通车,居住分散,要步行5—6小时山路,光水尾乡滚通村,一个变台,户表32户,可抄表得花上整整一天。一到抄表时间,2名抄表工得花上一个星期穿越在山上。而有的农户一月用电量还不到1度,一个村民组的电费不足10元,线损出奇的高。因为山高路险,他们都有不同程度的跌伤,刘平鹏掀开裤管给我看,他的腿被烫伤,现在还未痊愈,前段时间忙于去抢修,可以骑着摩托去的,由于天下雨,路滑,跌倒被摩托车的排气管烫伤。在下雪天,很多抄表工是连爬带滚进山抄表的,艰苦程度可想而知。
   
另外,线路抢修是最麻烦的,由于森林大,道路艰难,从供电所赶到事发点,往往得花一天时间,前修完毕,得暂居在老乡家,第二天才赶回所里。
   
村民用电极少,一户人家有的一个月才用1度,甚至有的还不足1度,从江县光辉乡吴道珍乡长告诉我,农网改造的投资,在月亮山区,除去供电所职工的抄表到户的人力开支,用电费收入来计算,两个世纪都是收不回投资的。
   
但是,走遍大山,他们没有抱怨工作的辛苦,一谈到月亮山通电了,村民高兴了,他们一脸自豪和欣慰。直到今天早上,我为了核实一个数据,打电话给水尾所的刘平鹏,他还在对我说:“写新闻报道,就别围绕我们辛苦来写,辛苦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真正的意义在于农民用上了电,他们得到了光明,这才是我们的职责。”这是基层农电工的胸襟,社会责任高高置于了他们心中,月亮山的光明和走出贫困才是他们工作的最大动力和执著追求,他们在用脚步丈量着苗乡侗寨,用汗水和热血践行“用心点亮苗乡侗寨”的服务理念。(姚瑶)2005-09-22

 

 

来源:中国农村电气化网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4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