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点煤油灯到用上常明灯,从手工作业到生产电器化。哈巴河电力事业通过近50年的发展,给农牧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推动了全县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今年40岁的马国忠是齐巴尔乡克孜哈英村农民,村里通电前,照明全靠点煤油灯。自从哈巴河县1999年实行农村电网改造以来,村里家家户户用上了常明灯。马国忠家还添置了电视机、洗衣机、冰箱等家用电器。开起了综合商店,开办了公用电话业务。2004年,他还买了一台榨油机,办起了榨油坊。马国忠告诉我们:“电的用处太大了,有了电,发展真快。现在我家的人均收入每年都在5000元左右。”
1968年,哈巴河县的生产生活用电以一座2×160千瓦的小发电站供电为主,以柴油机补充发电为辅。只能为县城部分片区供电,农牧民照明都是依靠煤油灯。全县一年的供电量只有30万千瓦时。1982年,哈拉塔斯水电站建成后,装机容量达到了4×250千瓦。全年供电量也只有40万千瓦时左右,而且电量可靠性能较小。至1998年,当时全县116个行政村中,还有60多个村没有通上电。农牧民看不上电视,听不到广播,信息闭塞。无法从事与电力有关的一切经营活动。电力能源的匮乏严重制约着农牧区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致富的步伐。
自1999年实行农网改造以来,国家投入5000万元对哈巴河县的电网进行了重新建设改造,农牧村通电率由过去的40%提高到了98%。电力事业的快速发展给广大农牧区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家用电器纷纷进入寻常老百姓的家中,各种农副产品加工厂像雨后春笋般在农牧区遍地开花,充足的电力使农业生产进入了电器化时代,极大地降低了农牧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牧民收入稳步提高。
2004年,全县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3348元。全县售电量达到6000多万千瓦时,比建站时增加了近200倍,电力事业的发展已成为哈巴河经济建设强有力的助推器。(通讯员张银蓉 杨斌) 2005-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