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网超负荷运行,呈“小马拉大车”窘况,西宁市的供电问题已由过去的“限电瓶颈”转入电网输送卡脖子的“输送瓶颈”——
青海新闻网讯 岁末年初,获悉的两则消息令记者困惑。其一讲连日来西宁市中华巷频频断电,居民颇为不满;万通等高层住宅区供不上电,购房户无法入住。其二是去年12月西宁市日供电量高达4800万千瓦时,比上年同期猛增2000万千瓦时,以往的限电瓶颈被打破,电源充足。
一方面是供电不畅、不到位;另一方面是供电量骤增,限电瓶颈成历史。一反一正,让人费解:在西宁市供电状况进入良好发展态势之时,为何却又陷于城网断电或供电缺位的尴尬境地?
带着满腹狐疑,日前记者走访了西宁市供电局,副局长杨志良的一番解答让人“拨雾见日”。原来去年青海电网一季度后电源充足,限电瓶颈不复存在,但由于西宁市电网建设欠账巨大,远不能适应当前“建设大西宁”城市快速扩张的新形势。电网超负荷运行,呈“小马拉大车”窘况,必然频频跳闸断电;电网建设因种种局限跟不上趟,雨后春笋般崛起的高楼大厦中亦就有了一时供不上电的无奈。
事实上西宁市的供电问题已由过去的“限电瓶颈”转入电网输送卡脖子的“输送瓶颈”。
据了解,1999年—2003年,西宁市电力部门共投入城市电网建设与改造资金近4亿元,城市电网设备健康水平得到了改善,供电质量明显提高。然而,由于西宁电网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配电网基础上,随着城市建设和负荷发展形成的,虽然经大量的建设改造,缓解了很多问题,但在运行中仍存在许多薄弱环节。随着西宁市“扩市提位”、“建设大西宁”发展思路的逐步实施,城市建设近几年超常规发展。城南新区、城东经济开发区、城北生物产业园已初见规模,市区老旧城区经过综合治理已被众多高层综合楼取代,城市危旧房整治后也被成片的高级住宅区代替。西宁城市用电需求迅猛增长,1999年城区最大负荷为25.6万千瓦,2002—2003年,最大负荷由36.5万千瓦增至44.5万千瓦,增幅达21.9%,尤其是2005年西宁城市电网用电最大负荷突破57万千瓦,“输送瓶颈”凸显。
在采访中记者具体了解到,因电网建设欠账过大,目前西宁城市电网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随着西宁城市建设的加快,西宁城网负荷增长迅猛,供电容量已满足不了电网运行和负荷发展要求,突出表现在电网线路大部分处于接近满负荷运行,一旦出现异常负荷无法倒出,就会造成一些地区被迫停电、限电。
———由于西宁城网线路多数为长时期逐年自然形成,对城市配电网供电能力的影响越来越明显,许多配电线路超过了合理的供电半径,多数又未装分段开关,线路故障情况下停电范围扩大,仅2005年下半年发生设备跳闸135次。
———在冬季用电高峰期,系统变电容量明显不足,设备老化现象严重,已严重制约电网的正常、稳定、可靠运行。而新建变电所往往因未纳入整体规划而选址困难,无法实现满足用电负荷的增长。
———西宁市供电局实行的是收支两条线,电网建设资金均由省上和国家有关部门审批,在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的近几年,他们仅争取到了专项资金1300万元,相对于20多亿元的电网建设欠账只能是杯水车薪。
“小马拉大车”怎一个“累”字了得!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肩负一市三县、全省75%供电重任的西宁供电局干部职工,为了不影响群众用电,经常冒着严寒在深夜一两点施工;由于电网老化、超负荷运行,随时有跳闸断电的可能,电力职工的弦绷得很紧,不论昼夜、节假日都得随时出工。
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据悉,西宁市供电局已作出的“十一五”规划,根据城市发展远景,从方方面面重新制定了西宁市电网建设蓝图,其预算总投资达55亿元。业内人士认为,只要汲取教训,将电网建设纳入整个城市发展规划,同步推进,彻底解决“两张皮”、不相适应的问题,西宁市的电网建设才会最终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官群)
标签:青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