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丹寨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而白元村又是有名的贫困村,这里以加工锄头、镰刀等农具著名,也是丹寨的产煤区。白元村口那棵见证了该村百年变迁的老树,也见证了电力促进了该村的经济发展的历史。
8年前,丹寨县龙泉镇白元村只有木电杆,改股线、破股线像蜘蛛网一样密密麻麻,晚上电灯泡像萤火虫一样忽明忽暗,而且只能用上2—3个小时,到枯水季节,只能用煤油灯来照明。没有任何电力设备,仅仅凭着手工打铁,一天下来,最好的铁匠也只能打出八件铁器,养家糊口都捉襟见肘,更不用谈什么发家致富的美梦了。贫困线上挣扎的农民纷纷放下铁锤,走进不见天日的煤矿,钱来得快了,但代价却是生命,因为设备低劣的小煤窑只顾赚钱,年年都有青壮年埋在了井下,全村光是半边户(寡妇)就是20多户。
8年后的今天,走进白元村,印入眼帘的是一棵棵排放有序的水泥电杆和配电线路,叮咚、叮咚,气锤敲打着铁器的声音不绝于耳,在村支书王开友家,两台34寸的大彩电、一台电冰箱、VCD等家用电器格外显眼,谈起电力给家乡带来的变化,他感受颇深地说:我们白元村原来是远近闻名的铁匠村,也是丹寨的煤矿区,以前大部份农户的主要收入都是靠挖煤, 1997年,我们接通了国家电网,加上后来国家实施农网改造后,给我们带来了便利,电足了,大家的观念也变了,人们走出了低矮的煤矿,拿起了曾经放下的铁锤,由人力加工改用气锤加工,省时省力产量又高,现铁器加工每户每月收入都在800余元。加工制作的铁器远销三都、独山、台江、榕江、黎平等地,供不应求。
通过农网改造后,白元村有茜民真正感受到了电力给他们生产、生活所带来的便利、实惠和发展,电力在为构建和谐社会,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切实发挥了“先行官”的作用。优质的电能、优质的服务和充裕的容量,使农户用电“有恃无恐”。配变容量从以前的一台10、20、30、50千伏安到现在准备变为二台共80千伏安,只要该村用电量一增加,该局马上免费更换大容量的变压器,以前是村里怕变压器容量不够用,现在是怕村里用不够。同时,在服务上,始终把保证电力供应、提升服务水平作为我们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工作,通过95598规范、周全的供电抢修和服务管理,拉近了与农户的距离,电压合格率达到100%,供电可靠率达到97.7%,电压的稳定,可靠性的提高,使白元村的铁器加工大幅增加,由原来的10多户增加到现在的30多户,产品和质量也大幅增加,铁器加工收入也由原来的每月300元左右增加到800元以上。同时,充分利用电力优势和该村857亩茶场,准备修建茶叶加工基地,将改变该村只能粗加工和摘茶叶卖的局面,拓宽了村民致富的路子。
(孙宗源 李红)
标签:丹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