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在“平安青海”建设活动中,突出民族地区特点,通过创建“平安边(地)界”、“平安农村”、“平安牧区”等活动,以小平安促大平安,以大平安保小平安,有力地维护了全省的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和谐。
青海省是个多民族、多宗教的省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诸多而复杂。过去,一些地方因草山、地界、矿山、采挖虫草等引发的矛盾纠纷时有发生。针对这一实际,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加强民族团结、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共促和谐进步当作建设"平安青海"的首要任务,深入开展创建"平安边界"活动,积极与毗邻的西藏、甘肃、四川、新疆四个省区协作,共建“平安边界”,有效化解了边界地区出现的摩擦和纠纷。在省域内,开展了“平安地界”创建活动,组织相邻县、乡、村、社,签订了“睦邻友好公约”。建立了重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和工作预案,对影响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各种隐患,定期进行排查,预防化解和及时处置了因草山纠纷和采挖虫草等引发的矛盾纠纷。
省综治委今年出台了“平安县(市、区)”标准及命名办法,确定了“平安乡镇(街道)”、“平安村”、“平安社区”、“平安单位”、“平安商(市)场”、“平安校园”等基层平安创建主要内容,把平安建设活动由州、地、市、县向乡村、街道、单位、家庭延伸。通过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大投入,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在农村,实行了村治安室、中心户长制、党员联户制;在牧区,推行了跟群放牧、民兵联防、邻里守护等治安防范措施,有的地方还成立了草原骑兵和摩托巡逻队,开展联户联防。
自去年6月“平安青海”建设活动启动以来,本着“什么犯罪突出就重点打击什么犯罪,什么治安问题严重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什么地方治安混乱就重点整治什么地方”的原则,我省先后组织开展了侦破“命案”和打击盗抢机动车辆、破坏电力设施、非法制贩枪支、“两抢一盗”等专项治理和治安混乱地区、学校周遍环境、青藏铁路沿线环境集中整治,取得了显著成效。
(作者 郑轩)
标签:爱心平安,平安青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