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在安徽固镇供电公司党委的统一部署下,该公司基层供电所的农电工相互攀“亲戚”、结“对子”,掀起了“谁能谁行比比看”的热潮。近年来,固镇供电公司领导班子深刻意识到,企业是农电工生存和发展的第二空间,员工如何发展、往何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为他们创造什么样的成长条件。为此,该公司围绕人力资源集约化管理,构建农电工多维度成长空间这一课题,不断优化劳动组织结构,完善用人、考核、分配机制,为广大农电工构建了多层次成长通道。
同管理同考核,有为者有位
孙鸿升,1966年10月出生,1985年4月参加工作,行伍出身的他自学成才,在省市县三级评比中多次获得“优秀农电工”称号,并被蚌埠供电公司聘为农电技师。今年3月,在固镇供电公司中层干部换届时,他再次连任供电所长。
孙鸿升告诉我们,由于历史原因,以前单位在确定供电所关键岗位或管理岗位人选时,同等条件下,往往会优先考虑下派的正式员工。由于公平竞争氛围不浓,不少高学历、有能力的农电工产生了跳槽念头。
针对这一现象,固镇供电公司首先从解决用人机制入手,坚定不移地推行下派员工和农电工同管理、同考核,任务同兼、风险共担的机制,打破人才成长官本位的“独木桥”体制,从选任制度入手,逐步消除二者之间的差别。
经过周密酝酿,固镇供电公司11个乡镇供电所的所有管理岗位一律面向全体员工,实行“公开招聘为主、直接调任为辅”的选拔机制。在竞争上岗过程中,该公司还根据竞聘岗位的不同特点,尽可能地将竞聘人员的专业学历、工作履历、思想品质、技术等级等条件分别量化为分值,以保证竞聘的公正性。2009年,固镇供电公司共有4名农电工走上所长岗位,32名农电工成为管理组长,11名农电工被列入后备人才库。
改革薪酬机制,多劳者多得
下派员工和农电工纳入统一管理后,固镇供电公司又本着统一考核、多劳多得的原则,立足于构建有利于农电工岗位成长的薪酬机制,让全体员工在同一环境中成长。
有着20年工龄的农电工李海泉向我们介绍,2009年年初,单位实施了农电工薪酬改革。依据按劳分配和效益优先的原则,调整后的农电工工资由岗薪工资、考核工资、年功工资三部分组成。其中,岗薪工资根据岗位责任不同,设置若干个岗薪等级,最高1160元,最低360元。同时建立动态增长机制,对年度绩效考核结果实施积分累计,当达到考核分值后,工资会相应增长,彻底摒弃了“死工资”。
针对以前农电管理绩效考核走过场、“两张皮”、效果差的实际情况,固镇供电公司组织所有专业人员“会诊”,查找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重新统一了考核标准,详细规定了考核的原则、内容、周期、反馈、应用等。同时,该公司按照线损“四分”考核的要求,与10千伏线路分线(分片)管理责任人、公用变台区管理责任人签订责任书,逐月考核兑现。
李海泉说,工资制度改革前,像他这样的外勤人员每月大约拿800元左右。工资改革后,只要指标完成得好,再加上一定数额的各类补助,他每月至少能拿到1600元,比以前增长一倍。
加强培训教育,员工争当多面手
为了提高农电工的技能水平和整体素质,为他们创造实现自我价值和不断向上提升的机会与空间,固镇供电公司又将集约化管理改革对准了培训教育工作。通过认真总结和反思近年来教育培训的模式及效果,该公司彻底改变了原先农电与主业之间培训脱节、各自为政的局面,整合师资力量,统一培训资源,勾勒出大培训、大规划的新气象。
农电兼职培训师宁忠民告诉我们,受文化知识和生活环境影响,在农电队伍中,以前有相当一部分员工思维方式封闭,工作方法简单,乐于做“差不多”先生,工作中甘于吃“夹生饭”,形成了软、懒、散、飘等不良工作作风。
围绕岗位动态培训课题,固镇供电公司先后制定了《岗位动态培训实施细则》《教育培训考核标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根据生产技能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性质及岗位特点,建立了各层次技能人才的培养机制;大力开展导师带徒、比武竞赛、技术攻关、QC课题攻关、技艺传授、技能传播等各项活动,营造学习氛围。为了检验员工对业务知识的掌握情况,该公司还开展了全员性的年度会考,中层干部、管理人员、农电工无一例外参加考试,员工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检验。截至2009年年底,该公司农电工高级工比例已经超过70%,实现所有农电工持“三证”(《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农电员工上岗证》《技能等级证书》)上岗的目标,并多次在上级单位组织的比武竞赛中摘金夺银。
固镇供电公司总经理许军高兴地说,现在农电工的工作热情很高,企业形成了人才开发、成长、奉献的良性循环,各项工作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
标签:农电工成长,固镇供电公司,队伍建设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