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记者写作追求创新的原因
没有不变的新闻写作,惟有变化才是不变的。新闻写作文体的变化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任何一个时代都有一个时代新闻的表达形式。媒介生态环境的历史变迁、受众接受心理的变化、记者文体意识的转变等。
1、媒体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多种媒体的兴起,媒体竞争日益激烈。
在媒体缺乏,信息传播渠不多的时代,不管媒体提供的信息是否精彩,受众都有兴趣全面接受,并且认真的消化。这就象卖方市场,买方没有多少选择余地,只要他想了解周围世界的一切,就不能挑剔,哪怕是又干又硬的馒头也要啃。而现在就不同了,媒体的扩张与增加使新闻传播成了买方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有价值的已不是新闻本身,而是注意力,也就是一般所说的眼球和耳朵。更何况,互联网带来了“阅读无极限”,这给传统媒体的采写模式带来了巨大冲击。新闻的平民化,就是对读者买方市场的一种妥协。
以往写新闻的人可以说总得端起架子,自信扔出去的都是“干货”,因为新闻源少,抛出去当然很硬气。背景新闻别人不知道,只能耐心地听你一通生硬的说教和灌输。但是在多媒体时代,交通、通讯四通八达,互联网方便快捷,任何一条新闻信息都不可能被一家媒体单独占有,受众接受谁的新闻、用什么方式接受新闻,都可以由自己说了算。
从前受众等待新闻,现在媒体要出面拉受众,自然得放下架子,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用受众喜欢的口吻,生怕受众跑掉。这种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转变迫使我们这些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的传播手段和方法需要不断的更新。
2、受众的新闻阅读习惯也已经改变。受众接受心理的变化有政治、文化的影响,以前的政治文明强调意识形态,人们的思想观念就是等同于他的政治觉悟,政治已经深入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所以人们认为读报纸,看电视是带有政治学习和政治教育的意味。到了90年代商业文明兴起后,大众文化在市场经济的推进下蓬勃发展起来,大众文化的娱乐性和消遣性、消费性,追求感官的享受使得大众传媒迅速转型。媒体从以往的教化工具向信息工具、娱乐工具、转变。所以人们利用媒体的需求多元化,主要为了“解渴”、“解闷”、“解难”。所以新闻中的信息量、娱乐新闻和服务性也都体现了出来。胡锦涛在6.20人民日报讲话中提出新闻媒体要做好“舆论引导”,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但是受众不大接受这种“高远”。相反,非主流媒体的崛起,给主流媒体以很大冲击,它们“大小通吃”,而且有些报道比主流媒体作得还大、还深、还透,令主流媒体望尘莫及,也凸显出主流媒体远离受众理由的苍白无力。二是主流媒体在采写模式上的刻板。比如消息报道上的呆板、老套、缺乏鲜活感。内容上会议报道多,实际工作少,领导机关报道多,基层单位和群众报道少 综合报道多,典型报道少。受众对这样的新闻自然是退避三舍。另外,在写作结构上,主流媒体也形成了一种凝固的“三段式”,导语提问题,主体说认识,结尾谈打算。受众知道开头就知道结尾,没有期待。三是主流媒体的语言风格不够鲜活,多陈词滥调,缺乏新意和创意。,一些记者在给自己供职的主流媒体写新闻时,一本正经,空话、套话不少。
就是“宣传第一,新闻第二”的意识在作怪。投人人力、物力、财力去宣传,受众却不买账,这是很可悲的事。时下不少记者把以正面宣传为主与写出鲜活的稿件对立起来,认为只要是“宣”出去了,“传”出去了,就算完成任务,总结的时候可以讲采写了多少稿子,撰写了多少言论,受众是否接受无所谓,最终的结果是使新闻宣传变成了自娱自乐的“卡拉oK”。
新闻媒体担负着宣传任务本无可厚非,问题是必须让宣传的内容真正被受众接受,才能达到宣传的目的。因此,如何做好宣传的“新闻包装”,为受众提供新闻服务的同时搞好宣传,是一个重要命题。目前,在新闻报道中,最受受众指责的莫过于频频出现的各级各部门的会议消息了,有关新闻主管部门一再着力削减会议消息,要求改变会议报道的文风,然而收效并不明显。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报道内容“唯上”和有关主管部门指导方式落后。认真比较一下近几年一些重要会议的报道,就可明白症结何在,一个重要会议召开,主流媒体一字不漏的刊登或播发长达一两千字的消息,而受众却不知所云 相反,一些非主流媒体可能只用了寥寥几百字,却点明要害,让人一目了然会议的重点。
二、新闻写作创新的几种形式
1、故事性报道
记者首先要做好邮递员,准确无误地传送信息。但是,传递信息的新闻报道仅仅是完成了记者的一半工作,另一半工作是在这篇报道里讲一个能渗入读者或听者灵魂的好故事。
一美国学者所言,“过去,我们的前辈常听人说一些荒诞不经的故事,或读一些吓人的小故事,或打开收音机听听广播剧,而现在找们则聚在起居室里那个有亮光闪一闪的盒子周围。我们对故事的不断地渴望便由此基本上得到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