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报纸,首先看标题。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标题看不懂了。例如看到北京晚报4月13日4版的通讯主标题《CBD社区民警――坐这把椅子不容易》,我不知道“CBD”是什么。讲课时问新闻学专业的本科生谁知道CBD,全班只有两个人举手说知道。这是某个社区的名字吗?网上搜了一下,CBD是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的缩写,本意是一个城市经济、商业、科技、文化最密集的地带,比如北京的王府井大街,上海的南京路。这篇通讯写的区域,是北京永安里以东,能否说这个区域是北京的CBD,恐怕需要商榷。现在撇开这个具体问题,专门谈谈缩略语。
现在缩略语在新闻标题中出现频率明显增多,而看报人则被迫加大了读懂报纸的难度。我们的传媒就是这样为受众服务的吗?看来有必要规范一下缩略语在新闻标题中的使用了。以下是一些新闻标题中的缩略语:
①EU与OIC举行联合论坛 (2002年2月13日,人民日报)
②CHIC解读之一:CHIC与中国国际时装周 (2008年3月29日,新浪网)
③通过UFI认证 大连服博会拿到国际“大学文凭” (2002年12月23日,东方网)
中文缩略语方面比如:①②③中EU、OIC、CHIC、UFI分别是欧盟、伊斯兰会议组织、中国国际服装展览会、国际服装展览联盟的英文缩写。EU应该会有不少读者知道指欧盟,但知道OIC、CHIC、UFI的恐怕就很少了。我们常用“眼睛”比喻新闻标题,意指好的标题简明醒目,让读者一看就知道新闻说的是什么。但上述列举的新闻标题,若读者不知道标题的意思,谈何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由于空间(报纸、网站的版面,电视屏幕)和时间(广播电视的播出时间)的限制,新闻标题需要用简洁的语言传递更多的信息,言唯少而义唯多。适当采用缩略语,可以达到这一目的。例如《两会特稿:聚焦人代会上的民主渠道》(2007年3月16 日,新华网)如果按全称,“两会”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治协商会议”。这样写标题,既冗长,又没有任何新的信息。但是,过多的陌生缩略语,也会给读者造成阅读障碍。建议遵循以下原则:
1.缩略语应广为人知。一些专业领域的缩略语,比如ABS(苯乙烯-丙烯腈-丁二烯共聚物)、 ADRS (固定资产分组折旧法)、CWTS(中国无线通信标准)通常只有专业人士知其含义,这样的缩略语就不应该出现在新闻标题中。如果必须采用,也应该加以注解。一般情况下使用的缩略语应该是广为人知的,比如WTO(世界贸易组织)、CEO(首席执行官)、GNP(国民生产总值)、NBA(美国篮球协会)、DVD(数字视频光盘)、北大(北京大学)、发改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等。
2.不要使用达不到简洁目的的缩略语。使用缩略语,是为了通过较少的符号,表达更多的含义。如果这个目的达不到,毋宁用原文。如果同样是缩略语,一个是中文,一个是英文,那就需要根据使用氛围来决定采用哪一个更能方便信息的接受者。例如中国民用航空公司(Civi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 of China)的英文缩略语是CAAC。“中国民航”不比CAAC复杂多少,而且读者一看就知道其所指,那么,使用“中国民航”的缩略语就比使用CAAC这个缩略语更合适。就中文与拉丁文缩略语而言,应该尽可能多地采用中文缩略语。除了多数人更容易懂外,这也是维护祖国语言纯洁性的一种努力。
总之,随着我国纳入世界交往体系,新闻标题中缩略语的增多不可避免,但是具体采用时要多从受众接受方面考虑,采取谨慎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