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会员天地 > 新闻理论与实践

新闻理论与实践

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刍议

作者: 金成龙  2009-11-11

真实性是新闻传媒必须遵循的原则,也是传媒取信于受众的关键。记者是社会的、时代的记录者,其社会使命如同史家一样神圣:今天的新闻正是明天的历史。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对新闻工作者来说,不仅仅是一个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是坚持正确导向、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时代要求。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和新闻工作者的根本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要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的意义
  
新闻的真实性,关乎正确舆论导向。真实是导向的基本前提,离开真实,导向正确就成了一句空话。正确的舆论导向应该建立在真实的新闻报道基础上。建立在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基础上的舆论导向,必然是错误的导向。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不但不能起到正确导向作用,反而会因为误导而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同时,新闻媒体还承担着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和民意表达的责任,是政府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途径。真实可靠的信息提供的是正确的参考,虚假不实的信息提供的是错误的参考。

新闻的真实性,关乎新闻媒体本身的权威性和公信力。美国著名报人约翰・德莱恩对这一点论述得十分明确:“新闻记者的职责与史家相同,就是不顾一切寻找事实真相。”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决定着媒体的影响力和引导力。新闻报道是否真实,直接影响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新闻媒体对新闻报道真实性的不懈追求,是赢得公信力和尊重的基础。那些得到受众欢迎的媒体,都是因为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坚持“三贴近”原则,在对新闻事件的真实客观报道中提高了知名度,赢得受众信任,树立了权威性,提高了公信力。

新闻的真实性,还关乎新闻工作者的个人信誉。媒体的引导功能是通过具体的人来实现的。编辑记者是新闻媒体的主体,编辑记者素质的高低决定媒体和新闻报道水平的高低,决定媒体公信力、影响力和引导力的高下。新闻记者代表着社会的良知,承担着社会守望者的职责,因此也会受到人们的尊敬和信任。但是如果私心作祟,为了一己私利,发布甚至编造虚假新闻,其个人诚信度必然大打折扣,甚至被公众唾弃,身败名裂。

总之,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党的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是新闻界的优良传统,也是新闻工作者安身立命之本。多年来,我国新闻战线也正是因为坚持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全面、准确地报道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和重要新闻事件,揭露和抨击了违法乱纪、贪污腐败等种种不良现象,从而赢得了党和人民的信任,促进了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但是近年来,一些虚假新闻、虚假信息通过不同渠道、不同形式,出现在一些新闻媒体上。严厉查处虚假新闻,严把新闻真实性这道关,并以此带动新闻队伍建设,是党和人民的要求,也是保证新闻事业健康发展的要求。

虚假新闻的特征和根源

一段时间以来,从“纸馅包子”到“华南虎照”,虚假新闻层出不穷。纵观这些虚假新闻,不外有如下一些特征:

道听途说,不予核实。2005年,某报报道一位青年科学家和一位知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将结婚的消息。当事人后来称作者从未采访过她,该报也确认系刊发时听信误传,未及与文中所涉及的两位当事人作求证。像这种不向当事人求证的违规行为,在媒体中有一定的普遍性。

不到现场,偏听偏信。随着现代交通通信技术的发展,新闻采访技术越来越发达,途径越来越多样,也越来越便捷。但与此同时,采访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有些记者不到现场,只是从网络上拿别人现成的报道充自己的作品。有的记者只凭电话采访就写新闻,很容易得出片面不实的报道。

蓄意编造,凭空联想。兰州某报曾发表了耸人听闻的一则消息《垃圾场惊现儿童残肢》,后来证实是彻头彻尾的假新闻。仔细分析,这篇报道之所以严重失实,关键就在于记者在采访时没有进行深入调查,而是主观猜测,看到残肢等就联想到肢体被煮熟,并由此推断是一起杀人碎尸案,从而造成了恶劣影响。

稿费写手,赏金写手。现在社会有一批自由撰稿人,专事从境外媒体和网络上收集新闻,剪剪贴贴,修修补补,就成文发稿。如果编辑把关不慎,就会导致报道失实。

常识失判,把关不力。2006年6月,某报报道了《深圳中级法院的日常工作由深圳市纪委代管》的消息,说深圳中级人民法院先后有5名法官被中纪委、最高检双规或逮捕,其中卷入调查的法官、律师多达数十人,由于人数太多,深圳中级法院的日常工作由深圳市纪委代管。此消息引起极大轰动,后经深圳当地媒体核实,纯属子虚乌有。作为常识判断,怎么可能由纪委来代管法院的日常工作呢?像这样一张司法专业类报纸都会出现司法常识失判的问题,其他报纸上经常出现类似常识性的错误也就不足为怪了。

   

来源:《新闻世界》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2,010-63231638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