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闻语体的内涵
所谓新闻语体是记者在采写、编辑新闻时,为了达到传播新闻的目的,为了满足读者对新闻的欲知心理,形成的语言表达手段的特点的体系①。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定义新闻语体,即是指人们在言语交际中,为了适应新闻交际领域、目的、任务等的需要,运用全民语言传播新闻信息而形成的语言特点体系②。新闻语体并非一开始就是一种独立的语体,它是随着社会进步、新闻业的发展而逐渐成熟起来的。它曾归属于事务语体,但成熟后的新闻语体却综合了事务语体、文艺语体、科技语体、政论语体、口头语体等语体的一些特征。新闻语体的特征具体表现在词汇、语法方面,这些特征都是由新闻业的特性决定的。
二、新闻语体的衍变
新闻并非一开始就有自己成熟、独立的语体特征。同其它语言现象一样,新闻语体也是一个历史范畴,也是“静”与“动”的辩证统一。新闻语体萌芽在古代,生成在近代,发展在现当代。
1、“公文体”的初创时期
我国古代报纸的职能和读者群,决定了古代报纸的语体特征。新闻语体最早从事务语体(也称应用语体)脱胎而来。我国新闻语体的最早形式是唐朝的《邸报》中所呈现的语言体式。这一时期的新闻语体表现,主要是以官方为传者(或者官方是主要信源提供者)为主的时期,发布的信息主要以朝廷(皇帝)的谕旨及相关机构公布的信息为主,多数是以朝廷的公文方式发布,我们称之为“公文”语体或“官文体”。宋朝以后,《邸报》一词经常出现于公私文献,已成为朝野人士获知朝政的重要媒介。当然,它只能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发行,读者是分封各地的皇族成员和各级政府官吏,及少数尚无官职的读书人。一般的庶民百姓是看不到的。此后,也有不同名目的报纸形式出现,都不同于现代意义的报纸,它们没有一般的新闻言论,只刊登皇帝的诏书和起居言行、朝廷的政策法令,官吏的升黜和赏罚褒贬,各级臣僚的奏章疏表,各地的灾祸战况等重大事件。古代社会没有专门从事新闻采集和报道的机构,新闻活动尚未从事务活动中独立出来,只能算作各类公私事务的附属品,新闻语体也就只能算作事务语体的附属品。最早的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第一卷第二期上刊登了“月食”,是中国新闻史上的第一条消息,其内容是:“照查天文,推算今年十一月十六日晚上,该有月食,始蚀于酉时约六刻,复原于亥时约初刻之间。若此晚天色晴明,呷地诸人俱可见之。”③这条消息连标题在内仅56个字,预示一次天象,新闻诸要素齐全,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已初步具备了报纸新闻语体的特征,这说明公文语体已经融入了新闻语体。
古代新闻语体与事务语体相携这一现象是由古代没有独立的新闻业及其活动所决定的。邸报的读者群以皇族、政府官吏、封建士大夫和地方上的豪绅巨贾为主,所以新闻用语不是平民语言,而是官方语言,即所谓的“公文”体。
2、过渡型的“报章体”时期
新闻业的产生标志着专业化的新闻活动产生,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相分离,从而也就开始了新闻语体与事务语体的分离,出现了新闻特有的语言形态――新闻语体。近代“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以及戏剧改良运动等文学艺术领域变革的要求,即包括语言的通俗化和大众化的内容,这势必影响到新闻语体的通俗化和大众化。如1899年,陈荣哀著《论报章宜改用浅说》一文,明确提出报章语体宜用浅显的白话文。有识之士不仅在理论上提倡白话文,而且不少人还通过办报等实际行动推进白话文运动,如裘廷梁就认为,要人人都能读报,必须从白话报着手。
随着近代中国报刊的出版发行,汉语书面语出现了一种被称做“新文体”(即“报章体”)的报纸语言,谭嗣同就著有《报章文体说》一文,这种文体的出现及广泛使用与梁启超的倡导分不开。梁启超以其文章革新家的气度与胆识,从古体文中解放出来,又无所顾忌地采择于他有用的古文、史传文、辟赋、骈文、佛典、语录、八股文、西学译文、日文词法、句式、腔调、体制,打破古今中外各种文体的界限,形成了最便于当时用的“新文体”。尽管这种文体常出现铺张过度、重叠冗赘的毛病,仅它表里一新的文风仍具有新奇可喜、奔放激荡、扣人心弦的魔力,征服过当时及稍后所有向往新思想、新知识的爱国知识分子的心灵。
尽管当时改良派创办的报刊以刊登政论文体为主,但既然属于报刊语体,随着“五四”后白话文运动的推动,必然会影响当时及后来的报纸语言走向通俗化、大众化。从此,事务语体不直接用于大众传播的新闻。新闻语体一旦从事务语体中分离出来,就失去了事务语体的固定格式和惯用语,失去了传者与受者之间明确的、直接的对应关系,成为传者与受众共同感兴趣的新闻信息的语言形式,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语言特征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