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会员天地 > 新闻理论与实践

新闻理论与实践

漫谈新闻语言(一)

作者: 王松林  2009-11-10

新闻语言是通过新闻媒介,向人们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语言,是构筑新闻报道的最基本元素。新闻语言作为一种独立的书面语体,它服务于事实的报道,具有质朴、实用的语言形态,明快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风格,讲求信息的运载量,使之适宜于社会的广泛传播。

关于新闻语言要求

新闻报道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借助语言符号这一中介告诉受众世界发生了什么,即事实的原貌是怎样的。作者应做到在受众阅读他的作品时,可以通过语言符号来还原事实的原貌,让受众有如临其境、如听其声、如观其事的感觉,让受众重构事实原貌时非常具体。这就要求新闻语言要具体、准确、简练、通俗、客观。

具体。新闻用事实说话,而事实不是抽象的,因而新闻语言必须具体,应当少用抽象的概念。这就要求如实地记叙具体人、具体事、具体时间、具体地点、具体经过,也要求具体形象的现场描写、细节描写等。鲁迅先生说过,写文章要“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新闻作品更应真实、具体。写得具体,新闻的可信程度就高,才能吸引读者、听众,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准确。语言的目的是准确地传递信息,而不是玩弄词藻。新闻语言与文学语言、艺术语言、哲学语言的最根本的区别就是准确。所谓准确,就是概念明确、论断恰当,就是恰如其分地反映客观、报道事实、描写人物,容不得半点含混不清,是一就是一,是二就是二。马克土温认为,正确的词语与接近正确的词语之间真的有天壤之别――正如闪电和荧火虫间的区别。“如有可能,每句话应该只传达一种意思”,这个座右铭一直被认为是仅限于新闻界的律令。缺少准确性的语言,记者就无法使报道与事实相符。“准确、准确、再准确”也历来被新闻界奉为写作格言。

新闻语言要准确,应该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首先,新闻必须是事实,不能含糊其词,不能模棱两可,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比如,有的新闻写作中喜欢使用“最近”、“不久以前”、“长期以来”等比较含混的字眼来代替可以表明的具体时间;有的用“许多”、“无数”、“广大群众”等比较笼统的语句来代替可以表明的具体数量;有的则用“大概”、“差不多”、“可能”等模棱两可的语句来代替可以具体表明的程度。

其次,在新闻语言的使用上,要求精确性较高,力求消除语言的含混性。但,并不完全排斥语言的模糊性。新闻的模糊语言不是语言含混不清,而是相对于精确语言来说,其精确度较低,但又不失之确切。比如,“近200吨”比“几百吨”,“30多厘米”比“几十厘米”要精确。

简练。鲁迅说过,“简洁的文字,有着穿透读者心胸的力量”。新闻要求迅速及时。这就决定了新闻语言要简明扼要、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新闻语言应简洁、洗练,干净利落,切忌拖泥带水。比如,“在……的大好形势下、在……鼓舞下、在……的基础上”等等繁冗的句子都应避免。

怎样才能把新闻写得简洁精炼呢?首先,一条新闻只报道一件事实或只写出一个人物。这样,内容和结构都比较简单,容易做到条理分明、头绪清楚。如果报道的事件比较复杂,牵涉到的人物较多,可以采用分解报道的办法,化长为短,化繁为简。其次,直接写事实。不要穿靴戴帽,要学会精选事实,让事实说话,把事情来龙去脉交代清楚。第三,直接叙述事实本身,不要作过多的解释。

通俗。新闻是人们普遍关心的事实,有群众性。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识字不多的人,都要通过媒体了解国内外大事。要用最接近口语形式的书面语写报道,要尽少用或避免使用只有少数人或部分人才懂的一些字眼或话语。要从受众的认识水平出发,用语不以作者的认识标准为准,也不以行业内的认识为标准,而应是最广大的受众认识为标准,用语规范,让受众看得懂,听得明白。对一些特殊用词,或者专有名词,应加必要的注释。不用生僻字。慎用方言,但不是绝对不用方言,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适当地运用也是可以的,关键是要运用得恰当,不损害语意。

客观。新闻语言的主要功能用于表达客观事实,而主观认识和感情的强烈外露,势必干扰受众对事情原貌的了解和把握。比如说,我们讲某某员工工作认真,某某领导身先士卒,则不如用一些事情把它反映出来,让读者去品味,而不一味去下结论。报导一个人死了,身旁有安眠药的空瓶一个,只能说“身旁有安

   

来源:《新闻世界》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2,010-63231638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