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是记者采访获取新闻事实的重要途径。记者提问技巧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采访方案、报道意图能否顺利实现。有效的提问,有助于开掘新闻事实的价值,使其报道的思想观点得以具体化、深刻化。因此,根据采访意图和对象随时调整谈话策略,灵活应用多种提问技巧,是新闻采访获取成功的关键。
对话型采访“善”提问
对话型采访是在采访对象积极配合的语境下进行的。只要善于提问,就能从采访对象处摄取更多更好的新闻素材。
1.开门见山,直接入题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能使对方一听就明白要回答什么问题。请看记者采访德国某汽车公司在中国的人事经理沈坚的一段对话:
记者:在外资企业中,雇员跳槽是一种普遍现象,许多公司为此而烦恼,你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什么?
沈坚:外资企业需要的是有能力而面对市场竞争的人才,而我们国家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目前能够适应这种转变,在知识、能力和经验诸方面达到市场要求的人才还为数不多,尚不能满足所有外资企业的需要……
记者将“员工跳槽”这一问题一提出,就得到一个肯定、有说服力的答案。这说明,开门见山的提问,容易被采访对象理解,并做出明确回答,从而使自己获得有新闻价值的材料。
2.漫谈引导,营造和谐漫谈引导,旨在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采访气氛,便于沟通与交流。这种采访常常从采访对象最关心、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事情和问题谈起。美国记者怀特・汤姆索采访尼克松,就是从他最感兴趣的话题――足球谈起;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采访邓小平,是从他的生日谈起。1986年9月,美国著名记者华莱士采访邓小平,亦采用了这种方式。在短短一小时的采访中,他向邓小平提出了许多问题,这其中包括中苏关系、中美关系及中国现行政策等许多敏感甚至尖锐的问题,都得到圆满的答复。这是因为他善于将严肃话题融注在轻松自然的交谈中。
3.抓住线索,寻根究底采访中,往往会出现许多事前料想不到的新线索。一个富有经验的记者能够抓住这些线索,将采访引向深入。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栏目在2003年“非典”疫情得到控制后,对中科院院士钟南山的采访提问就是如此:
王志:你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提出要搞国际协作?
钟南山:这个病,本身的病原搞不清楚,我们需要两个层面的协作:流行病学的协作,国际上的大协作,需要综合各国的优秀的科技成果才能解决问题。
王志:现在看起来你说的协作是对的,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你提出来是很有压力的,而且对你来说有非议,你知道吗?
钟南山:当时我们首先跟香港大学合作、协作的时候,有一些人是反对的,当然并没有直接地责备我。
王志:那这种批评和压力对你没有影响吗?
钟南山:有影响,但我不觉得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觉得我是在做一些学术上的互相支持,同时我希望把这个病更快地搞清,这没有什么错。
记者提的这几个问题环环相扣,并且都能从采访对象的回答中找出新的线索,特别是钟南山说自己曾经遭遇对反对,王志就马上追问这种“反对”对他有没有影响,钟南山的回答,为记者提供了有价值的新闻素材,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工作作风。
诱导型采访“巧”提问
由于种种原因,许多被采访者并不愿意接受采访,即使出于无奈与记者会面,也会用沉默、少语等形式对待记者,使采访活动变得十分困难。面对这种情况,只有巧妙提问,才能将采访对象不愿说,或者想说而不能说,或者根本不想说的话引发出来。
1.侧面入手,迂回提问在不好从正面提问时,可以从侧面入手,经过迂回,然后问到正题上。1983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女记者刘振敏,到北京十三陵水库采访植树造林活动。她看见邓小平也在植树。这时有记者走上前去问邓小平同志有何感想。邓小平回答说“我是来劳动的,不发表感想”。很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正面采访很难有所收获,但刘振敏并不“死心”,于是她走上前去说:
刘振敏:小平同志,1958年您不是来过吗?
邓小平:是呀,那是修十三陵水库。
刘振敏:现在有什么变化?
邓小平:现在满山都是树哇!
刘振敏:您说过植树要坚持20年。
邓小平:是呀,植树要坚持20年,100年,1000年。年年都要搞哇,世世代代搞下去。
可以看出,由于她善于从侧面提问,使得采访很成功。
2.巧设机关,借代反问这是一种激将法。记者巧妙地借他人之言,提出一个敏感甚至可以引起对方不快的问题,以激起采访对象欲做解释或表白的欲望,进而达到采访目的。美国名记者巴巴拉・沃尔特斯便是运用此法的老手。她在采访伊朗国王时是这样提问的: 陛下,有人说你是独裁者,也许是仁慈的独裁者,但终归是独裁者。我知道您已听到这种微词了,现在正是您回答他们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