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会员天地 > 新闻理论与实践

新闻理论与实践

新闻写作如何散文化

  2009-10-20

摘要:本文涉及到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新闻事实的散文式包装的历史由来。二是散文式包装兴起的原因。三是这种包装的主要表现方式。四是运用散文式包装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散文式包装;原因;表现手法;注意的问题

包装一词原本多用于商业上,主要是指产家对一些投入市场的产品进行外观上的一种修饰,其目的乃是唤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即便是一些高质量、高品味的产品,一经包装之后,其销售量与未包装时亦大不相同。笔者把包装一词借用到新闻报道中来,正在于两者的相似之处:新闻事实虽然是广大读者所关注的,但如果在对事实的陈述中能让受众既接受了信息,同时又有一种情感上的愉悦体验,这无疑是新闻报道的最佳选择之一。这也说明对于新闻事实有时也需要包装。不过,包装不是弄虚作假,新闻事实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包装的目的,只是为了更适合受众的阅读而已。换句话说,新闻报道要有吸引力,新闻事实的真实性与新闻价值的存在是第一位的,如果缺乏这一关键点,也就不存在包装的必要了。

近年来,新闻散文化的提法一直引起新闻界的广泛兴趣和热烈争论。一些前卫的记者带头写散文式新闻,一些主张创新的报社也提倡记者写散文式新闻,优先刊登散文式新闻。有的用散文笔法写的新闻稿件在报纸的版面中很抓人,也倍受读者的青睐。我认为,对一些新闻事实的散文式处理,就是一种包装。因此,本文试图就一些新闻事实的散文式包装谈谈自已的一些看法,以期得到同行的指正。

一、新闻散文式的历史由来已久

关于新闻散文式写作,在我国新闻界其实起步很早,历史也由来已久。在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我们就已读到这方面的范例。

如新华社1949年有一篇报道《横渡长江情景》作如此描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无数只大小船只像箭似的向南飞驰而去,大家都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等等,这些散文笔法的描写,句句映衬出横扫千军、气吞山河和势如破竹的文气,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和视觉感,可读性也很强。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穆青同志就对新闻散文式这个问题发表过自己的看法。他在1963年第一期《新闻业务》中指出:有的同志现在尝试着用散文的笔法写新闻,也是力求创新的一种努力。我个人是赞成这种尝试的。我觉得,从广义上说,新闻即是散文的一种。因为新闻无非是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这件事有什么意义,散文中的叙事文不也是如此吗?即然叙事文可以这样写,也可以那样写,为什么新闻就受一定的格式束缚不可呢?为什么散文可以有个人的风格,而新闻就只能按照死板的公式去套呢?

到了1982年,穆青同志在新华社四川分社《关于新闻改革的一点设想》的讲话中,再次进一步对这一学术观点加以阐述。他说:我们的时代,应当是新闻、速写、特写比较发达的时代。但实际还不够发达。不知你们注意到没有,在资产阶级世界,新闻报道的形式正在发生很大的变化,在散文方向,在松散的、自由的、不那么规格化的方向发展。……我认为,我们的新闻报道形式和结构,也应向自由的活泼的散文式的方向发展,改变那种沉重的死板的形式,而代之以清新、明快的写法。

作为新华社主要领导、名记者的穆青同志,在当时全国新闻界热心从事改革的时候,提倡尝试用散文笔法来写新闻,主张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打破旧框框,破掉旧模式,突破传统的写作规范,要向自由的活泼的散文式方向发展。这些观点引起了新闻界人士的广泛注意。

新闻写法借鉴散文笔法的确是一种全新有益的方法,它改变了长期以来新闻写作中的死板套路格式、枯燥乏味等。如一些人情味浓的社会新闻,现场感强或故事感较强的新闻,用散文式笔法来写,就可突破五个W传统写法的束缚,依据实际素材的需要,写出可读性和新闻性,把新闻写得更活,更出彩,更加吸引读者。但有些人认为,在新闻报道中对新闻事实的处理,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程式与风格,如果要对这些程式与风格加以强行的改变,使之散文化,那就抹杀了散文与新闻的本质。

虽然关于新闻散文式有不同的看法,但是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始,在中国,改革可谓波涛汹涌,高潮迭起,涉及到各个行业,各个领域,新闻业界的变革亦融入这滚滚洪潮之中,呈现出全新的态势。报道形式的多样化、报道手段的科技化、报道内容的深度化、报道理念的前沿化,这些都预示着告知新闻占主流,新闻报道单一、单纯的时代已经结束。取而代之的是新闻报道更注重受众的情感审美体验,更指向新闻事实的隐性层面,更强调引导受众的理性思考。对于新闻事实的处理已不再停留于呆板、机械地告知事实发生的表征,对于新闻事实的再现也不再拘泥于缺乏感性的、单线条的陈述。以散文式的手段来处理新闻事实即新闻事实的散文式包装已成为新闻业界的有识之士和广大受众所普遍认同的新闻写作新的理念之一。河南日报的高级编辑、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王钢曾很有意思地说过:总爱把新闻要素与文学元素糅合在一起……做出一系列千琢百磨的胚胎放上报端①。这文学元素自是包含了散文的因子。散文与新闻较早的结合应该缘于报告文学。佚名在《报告文学概述》如此表述散文与新闻相结合的产物------报告文学开始孕育。报告文学作为新闻与散文相结合的产物,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呈现势头锐进的态势②。而如今,散文在新闻报道中的渗透可以说是遍地开花。散文闲适舒缓的结构、轻灵活泼的笔法、优美宜人的文字表现手段可借鉴于现场短新闻、特写的写作。新闻小故事、通讯等新闻样式都能与散文做到完美的共存。散文式处理的叙述方式,更适合写各种类型的人物专访和一些事件专访,尤其适合篇幅比较短的报道③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2,010-63231638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