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会员天地 > 新闻理论与实践

新闻理论与实践

通讯写作中如何体现语言艺术

作者: 蒋娟芳  2009-11-20

通讯作为信息传播的一种手段,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作为新闻的一个主要文体,以较为形象、细腻的笔法,对典型人物和事件进行具体而生动的 报道。这种文体具有的形象性,趣味性,抒情性,滞后性等特征,从而使它具有以下的一些功能。如它是报纸和广播、电视展开竞争的特殊武器,它具有开发、传播新闻信息的功能,具有提供休闲娱乐和传播各种知识的功能等重要作用。

那么,在通讯写作中它是如何体现即从那些方面表现 语言艺术,以达到吸引读者,使其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达到媒体的最终目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精确,明了

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生命,通讯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所以,通讯在反映客观存在的事物必须实事求是,不允许有任何歪曲,夸大,变形。这就要求用来表达事实和思想的语言是恰如其分,清楚明白,合乎科学的。

写新闻通讯要实事求是,用十分精确的语言如实反映情况,坚决摈弃那种不切实际的大话和虚张声势的形象。通讯报道的语言,要避免笼统、空泛,力求明确、具体,给人一种真实、确切、科学的感觉。也即具体到能有尽可能多的信息量。如1997年11月6日《人民日报》第一版刊登的 通讯《三峡工程:一部民族史诗》中,作者使用大量精确的数字,时间来描述相关的情况,让读者一目了然,真实可信。例如其中一段“三峡枢纽建筑物的主要工程量包括:土石方开挖10259万立方米,土石方回填2933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2715万立方米,金属结构安装28.1万吨……”它通过具体的数字,精确的语言,给读者一种真实感。

通讯语言作到精确、明了,特别要注意政策、策略的问题。如果对政策、策略不够了解,就容易表达不准确,就会直接影响到实际工作。所以,用语用词要严密、严格、无懈可击。如1997年10月30日《人民日报》地第1版刊发的《建设文明的家园》。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是党的十五大日程过半的时候,中宣部、人民日报编委会要求加大精神文明宣传力度,与会代表在讨论江泽民总书记的政治报告中,也发表了许多有新意、有深度的见解。作者首先在了解当时的政策方向后,把握这一方向展开自己的新闻采写工作,从“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向人民献上丰硕的成果”等三个方面才写,从而写出比较好的文章。

当然,我们在实际操作中也要学会灵活变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有的时候碰到一些数量概念就用精确的数字表达,如“无线电波每秒速度三十万公里”我们就可以写成“无线电波每秒绕地球七圈半”,这样既形象又易于理解。同样,“六十开外的老汉”不必精确成“一位老汉60岁零五个月”。

二、简练 朴实

通讯报道所再现的事实不能像文学作品那样渲染和夸张。这就要求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抓住能反映通讯主题的最感人的事物,用清新朴实、具体真切的语言将它们生动地描述出来,从而达到感动读者的目的。如1989年11月14日《人民日报》上的《难忘的时刻――小平同志会见最后一批外宾侧记》,这篇通讯一开头就展示了一幅极具现场感的画面:“还是这间透着八闽风情的大厅,还是上午10点这一时刻,背景依然是那幅日光岩巨画,茶几上照例摆放着两盆鲜花……接见现场的一切似乎都和往常一样,但是今天这里熟悉的一切,却又给人以不同于过去的 感觉。1989年11月13日,邓小平同志于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会见外宾。”这段文字开头起笔不凡,落笔有情,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如日光岩巨画鲜花等,同时使用简洁,朴实的语言对它们进行描写。

再看《河池学院报》第11期中的一篇人物通讯《舞动人生 亮丽风采――记体育系副教授韦丽春》,其中有一个写韦老师的片段:“在一次健美操训练中,已临近比赛日期了,可队员们的动作仍不够娴熟、优美,老师为此急得寝食难安。而队员们却以自己累了为借口,训练中时常迟到,甚至无故请假,懈怠了练习。面对这些现象,韦老师恨铁不成钢,狠狠地批评了他们。然而在她转身要走的刹那间,眼泪止不住流出眼眶,滴落在坚硬的地板上……”此文中作者描写老师对学生的恨铁不成钢,同时更多的是关怀,在此段中通过对老师细微动作的描写,表现出老师的精神品质,从而将笔者对老师的赞扬之情传达给了读者。

三、清新 活泼

通讯的语言一定要清新、活泼,不要陈旧、呆板,要引人如胜,不要让人生厌烦感。为了使语言清新、活泼,有时要适当运用成语、典故、诗词等。合理恰当得运用这些前人留下的妙语警句。可以使文章增添不少华彩,更能吸引读者,愉悦读者,引起共鸣。如在1992年4月22日《工人日报》上刊登的通讯《时代弄潮儿――记全国劳模、国营红光电子管厂厂长李铁锤》在结尾处写到“望这潮水般奔涌的满目新绿,使人又想起宋人潘阆的那句诗:‘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我们相信……他也一定会带领红光人取得新的胜利。”在此文中,引用的是宋人潘阆《酒泉子》中的一句名句,描绘弄潮儿在惊涛骇浪中所表现 的惊险绝技。这段文章通过引用此句,赞誉了企业家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又熔铸了对主人公的评价的称颂,从而也让文章摆脱干涩与呆板。

   

来源:河池学院图书馆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2,010-63231638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