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节之三:访问中提问
访问是采访最主要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方式,它是记者通过向新闻事实的知情人以询问的方式来收集材料的活动。
通过访问,记者要索取的材料有以下六类:
◆事件的新闻要素;
◆事实的背景:历史与环境背景;
◆事实的原因:浅层的原因――深层的原因;
◆对事实的评价、观点;
◆事实中行为人的动机、情感和精神境界;
◆具有表现力的事例:故事、引语、场景、细节。
记者的提问要遵循以下的规律:
第一,提问的目标要明确
记者提问的时候虽然常常以聊天的方式和采访对象交谈,但是,它和一般的聊天还是有本质区别的――它围绕着记者的目的来聊天,而并非漫无边际的 “侃大山”。所以在提问过程中,记者要紧紧围绕着采访的目的,不但要按照原来准备的提问题纲依次提问,还要就记者在访问过程中不断发现的新苗头,不断产生的新疑问设计出新的问题。记者的提问,常须围绕三个目标:
◆要设法弄清楚事实真相。这包括已经发生的显性事实和事实背后的隐性原因。
◆要设法对事实的价值作出准确的评判,也就是在提问过程中,不仅要弄清楚事实本身的要素,还要弄清楚事实的相关的历史背景和环境背景,才能够进行准确的评价。
◆根据报道的主题收集可以作为报道素材的事实材料。这时候记者的提问就不仅仅是弄清真相,而是通过提问捕捉和挖掘典型素材。
第二,提问要系统,有逻辑性
记者的提问是经过事先精心准备的,是按访问的目的系统设置的。首先要弄清楚每一个单个的骨干事实,它的要素、背景、原因等等,先围绕一个点提问,把一个问题弄清楚。这时候的问题,从外部看起来是一团一团的。高水平的提问者不满足于一问一答式的询问,而是希望与采访对象探讨真相,交流看法,有时还帮助对方梳理思路,提升认识,启发对方的记忆,激发谈兴。低水平的提问者则常常是问不到点子上,问题苍白,逻辑混乱。
第三,提问要具体
提问具体,对方的回答才能具体,所得的材料才清晰、确凿、生动,容易被读者接受。所以,记者一定要把大的事实一块一块切开,把大问题化成小问题,把抽象的概念化成具体的描述。
第四,提问的顺序
提问的一般顺序应当顺应记者弄清事实所要遵循的思维规律。一般来说,记者提问的顺序和上面记者提问所包含的内容是基本一致的。
◆对基本问题的提问;
◆对基本事实背景的提问;
◆对事实原因的提问;
◆对事实行为者动机的了解;
◆对事实的感想和观点的了解;
◆对事实的感性材料,即故事和引语的收集;
◆对事实的质疑和反面的观点的收集。
环节之四:进行现场观察
现场观察指的是记者依靠感官在新闻发生的现场收集材料的活动,通常称为“用眼睛采访”。现场观察是除了访问之外的另一种重要的采访方式。
现场观察可以获得第一手材料,核实第二手材料,力争新闻报道的准确性;
可以加深记者对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理解,激发创作灵感;
可以捕捉到经典的细节,使新闻作品具有现场感和点睛之笔;
只要注意使用眼睛、耳朵,在访问前、访问中、访问后,都可以采访,这便是观察的长处。而有的场合不允许提问,或者无人可问的时候,观察便成了唯一的采访方法。
现场观察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记者必须要到新闻现场去采访。坐在办公室里是不行的,依靠电话采访也不行。
第二,记者是依靠自己的眼睛和其他感官,如鼻子、耳朵,通过看、嗅、听来收集材料的。展示一个新闻事件的发生,不仅仅靠知情人所谈出来的材料,更需要记者到现场亲眼看到的“第一手”材料。这类材料因为是记者靠感官来收集的,它常常显示出极大的传播优越性:第一,可信;第二,具有吸引力。在记者有条件采访到的动态事件中,使用现场观察写出的报道,如观察记、现场素描是新闻报道中可读性最强的一类稿件。
现场观察的内容有:观察新闻人物的相貌、动作和语言,观察新闻现场的周围景观,观察新闻事件特别是突发性事件发生的经过、观察精彩的经典细节等,这些都是记者在现场观察中的重要搜寻目标。
环节之五:现场记录与核实
1.现场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