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新闻业大发展的今天,新闻记者队伍的数量迅速扩大,但新闻作品质量的提高却难以“迅速”。不少编辑在面对着铺天盖地的“稿灾”时,也面临着“踏破铁鞋无觅处”的“稿荒”焦虑――好稿太少。究其原因,还是记者新闻采访和写作的基本功不过关。
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没有扎实的采访就没有好的新闻报道,这是新闻实践中的“硬道理”。
欲搞好采访,记者必须在采访的五个主要环节上下功夫:
环节之一:采访前的准备
采访前准备也叫“静态采访”,或采访的“案头功课”,指记者在采访之前针对采访任务所进行的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其中包括记者对采访活动和报道文体的策划和设计,也包括对具体提问、观察的准备和采访活动必备的物质准备。
考察一下失败采访的原因,大多失败在采访前的准备环节上。新闻事实转瞬即逝,不可以重演,只有事前做充分的准备,才能抓住机会,获得成功。缺乏经验的记者,常常“大胆”地省略采访前的策划和准备环节,仓促上阵。这些记者的表现是:
◆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材料,提不出问题。尤其不能对别人的回答继续提出问题,不能随机应变提出新问题。
◆提问时颠三倒四,缺乏逻辑性。低劣的提问,把采访对象弄得痛苦不堪。而且,这样的采访往往还没有改正的机会,因为采访对象不愿意“重温噩梦”,对这样的记者避之惟恐不及。仅仅是因为不做准备,多少宝贵的新闻线索都被扔掉了。
◆自始至终的被动式采访:别人说什么,他记什么,拿回来的材料虽多,但有价值的少,信息垃圾多,有的可凑成一篇三类稿件,有的根本无法用。
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有以下几项内容:
第一,对事实相关背景的了解
阅读相关资料是一种必要的准备方法,也是一个坐“冷板凳”的硬功夫。
相关资料大概指以下几类材料:
◆被采访单位制作的宣传稿、公关稿、会议材料、工作总结、可行性报告等;
◆与被采访的行业相关的一些知识性的资料,包括专业介绍、行业背景及其有关的专业书籍;
◆某些相关报道的材料;
◆目标新闻人物的背景介绍。
对这些材料的阅览、研究、整理、分析,是了解事实的一个重要渠道。
第二,对报道思想、报道主题的设定
采访是一个目的性很强的活动。在采访之前就要对目标事实作更为细化的报道思想和报道主题的策划。只有报道思想先确定下来,记者才知道采访时的目标是什么。如果记者采访的目的很模糊,到了现场就不知道该问什么,该看什么,该听什么,该记什么。所以,采访前的策划和准备工作最中心的任务就是明确报道思想,从而明确采访目的。
第三,对采访对象的了解
对采访对象的了解是访前最重要的内容。一般来说,对采访对象事先要有五个方面的了解:
◆大致经历;
◆主要成就;
◆性格爱好;
◆当时情绪;
◆亲友关系。
斯诺夫人韦尔斯曾说过:“要采访一个人,尽可能先了解他,了解得像一个未见面的老朋友。”
第四,提问的准备
提问的准备是将采访目标分解为系列的问题。这种准备的方法是:
首先,把重要的问题分成几类,然后把每一类问题化解成提问时的具体问题。
其次,把这些重要的问题捋成几条主线,排列成一个问题的脉络和序列,记录在笔记本上,这样记方便记忆,也方便随时根据这种脉络来检视提问的方向性和目的性。
第五,记录的准备
采访记录可分为笔记、摄影、录音和摄像等方式。因此,笔记本、钢笔、录音机、照相机、摄像机及辅助设备都要事先准备好。
环节之二:营造融洽的访问气氛
记者的访问是人际交往活动。在这种活动中,记者不能像法官和行政长官那样具有对被调查人的约束力。因此,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结合是自由的。
正因为是这种关系,记者必须在访问中设法营造一种融洽的气氛,才能使对方畅所欲言,达到高质量的访问效果。
在访问的过程中,无论记者是否有意去创造一种气氛,访问气氛都是客观存在的。它或许是坦诚的、轻松的,或许是紧张的、僵硬的;或许是融洽的;或许是心怀芥蒂的……
实践经验证明,如果记者在采访中和采访对象达到了“酒逢知己”的融洽关系,那么记者将得到极大的回报,这就是说,采访对象可能畅所欲言,妙语连珠――主动提供信息,主动解释信息,主动和记者探讨事实的性质,主动描述生动的场面和故事。双方对事实真相的探讨可能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给新闻的写作和编辑提供了许多独家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