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时候,水稻专家袁隆平到安徽指导高产水稻种植。自然,有关媒体记者闻讯也随往报道。七十多岁的袁隆平在有关农业人员陪同下,来到稻田田埂上,他一边仔细查看着稻穗,一边向身边人员讲述着有关技术问题。而电视画面在记录这一切的同时,将另外两台摄像机拍摄袁隆平的镜头也摄入画面。
有无必要如此构图地记录呢?我看实为不妥。 因为袁隆平是来指导水稻高产种植的,新闻报道和画面语言是应该就此一主题来进行,而不应将主题之外甚至是不够“和谐”的内容揽进去。袁隆平是一个务实而不乐于做秀的人,因此对他的工作行踪理当写实。然而电视画面里袁隆平工作的一旁还有两台摄像机对着他,此一场面多少有些显“秀”之感,无形中对袁隆平的“实”有一定伤害。可以说,袁隆平自己也是不会喜欢这种场面和画面的。
由此想到新闻的真实性问题。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受众是需要真实新闻的。但是,真实的新闻并不代表我们真实记录下的所有东西都能成为新闻的真实。诚如所言:捡到篮子里的并不一定都是菜。即便都是菜,它也是需要有选择的。
寻常时见一些电视新闻在报道干部下乡帮助农民麦收或干部参加植树活动时,画面背景中常有一长溜小汽车。这样的画面非常刺目,不禁让人感觉这些干部到底是来“义务”的还是来做秀的。诚然,领导干部参加义务劳动不可能真正像农民或园林工人那样干活,活动的本身旨在提倡,意在表率。但是真实的新闻,特别是带有真实展现画面的电视新闻应该反映什么,需要展现什么,这是少不了要动点脑筋的。应该说,电视新闻画面在事实的展现上更应力求在本质真实上着力,在画面取舍中,将电视镜头里那些不该有的东西撇开。
真实的新闻和新闻的真实除了画面上的问题以外,还有语言上的。
1998年长江发洪水,我在长江大堤上采访,适遇安庆市的消防官兵给灾民送洁净的饮用水。于是我们调转车头跟上消防车,拍摄了灾民纷纷来到消防车前接水的镜头,并做了一些采访。此外,送水的战士听说一位五保户老太太无法老远地来取水,便主动送水上门。老太太自然是感激不尽,战士顺口问:大娘,还有什么困难吗?老太太脱口而出:没得钱花唉!我们的镜头在声画同步地记录了这一段过程后,却不能在安庆消防部队给灾民送饮用水的真实的新闻里,将老太太“没得钱花”的真实道白真实地展现出来。
原因何在?就如同我们在炒菜之前需要对菜进行择洗一样,对新闻素材也要有一个筛选。尽管这些素材的记录都是真实的,但是毕竟不能大锅烩白菜啊!更何况“没得钱花”的生活外延和此一新闻内涵远不是一个真实表象的展现能够说明白的。
新闻必须真实,这种真实不仅要求新闻所反映的具体事实准确无误,同时还要求从本质上及发展趋势上去把握事物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