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会员天地 > 新闻理论与实践

新闻理论与实践

梁衡:先准确 再生动

  2009-12-02

新闻写作为求生动常用比喻,尤其在标题上更多见,为的是叫你眼前一亮,赶紧抓住报纸,细读全文。但这比喻的前提是要准确,然后才谈得上鲜明、生动。

有这样一个大标题《28个“婆婆”逼良为娼》,稿子是讲煤矿安全的。婆婆怎么会逼自己的儿媳为娼呢?不合常理。作者只顾到管理者与煤矿的“婆媳”关系,没有顾及婆婆与媳妇的伦理关系。

还有一篇稿子是讲过去打官司,行政、公安、法院、检察院都自设鉴定机构,常常互相打架。全国人大通过一个决定,这类鉴定机构统由司法行政部门登记,相对身份独立。作者用了两个比喻性的小标题。一是《从“各自为战”到“统一入学”》;二是《行政血统到“市场血统”》。由“各自”到“统一”是相对的,但“入学”则不好。入学才是取得个学习资格,而鉴定应是学成毕业已经有独立的身份。第二题从执法部门自我鉴定到专门部门独立鉴定,这不是从计划到市场的转变,它主要是一个从权责不分到权责分明,“运动员”、“裁判员”分开的转变。在这里,作者没搞清基本概念和逻辑的关系。

这种貌似生动、经推敲却站不住脚的比喻,不但不能加深读者对文章本义的理解,反倒另生歧义,影响读者的集中阅读,好比走在一条路上,本来街面整洁,绿树成荫,但路边的墙上、电杆上却闪出一些无关的杂乱的小广告,叫人分心和不悦。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弄巧成拙的现象呢?原因在作者的兴奋点没有集中在对这条信息本质的挖掘上,而是集中在弄巧上。作者先想到了一个好的比喻,心中窃喜,以为亮一手的机会到了,摩挲把玩,不忍舍去。于是削足适履,宁肯脚疼一点也要穿上这双漂亮鞋。过去我曾专写过一文《勿因小巧失大真》,专谈这种现象。

列宁曾有言“比喻总是跛足的”。对比喻不能苛求完美。但新闻与文学不同,文学是形象艺术,属积极修辞,新闻是消极修辞,要求准确、鲜明、快捷,在这个基础上如有可能再求一点文学效应。作者拟题时的切入点应该是先准确地抓到这条信息的本质,再确定是直接说还是借比喻曲说。

“直”与“曲”都是为了文意更明白,而不是为了出“花”。好的比喻应该能强化主题的准确性。比喻做得不好有两种。一是不准确,有疑团,让读者多一层思量,反而干扰了对主题的阐述;二是在准确上虽没有大错,但没有更深一层的引深,对比不强烈,也不能算成功,不如不比。比喻要避免原地踏步,近亲结婚,要远缘杂交。越是貌似不沾边的事物,如能准确地比出一个道理,就越生动,越成功。比如人民日报2005年9月22日头版曾有这样一条消息:

肩题:市场供地 货币直补 自主购房 透明运作

主题:日照市经济适用房变“补砖头”为“补人头”

文章是说调整政策,从给盖经济房补钱,变为给住房人补钱,就是在准确的基础上传神,引导人们对这一消息的主题思想更准确的理解。

来源:云南电力新闻网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2,010-63231638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