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媒领域,新传媒技术往往快速地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影响和改变当今的新闻环境,使传媒格局不断调整,传播范式逐步丰富。新闻环境的巨大变革迫使传统纸质媒体要尽快满足“读图时代”的要求,在新闻照片的应用和编排方面进行大胆创新。本文综合国内主流报纸的图片编排手法,对国外大报进行了参考和借鉴,认为要适应新的新闻环境,新闻照片的创新应用如下:
适应多媒体竞争环境,以导读照片吸引受
传媒科技的进步催生了以数字化、网络化为基础的新媒体,并使之快速地加入了传播行列,显示出巨大的技术优势。现今,新媒体大量分流传统媒体的受众,而传统媒体也在千方百计地稳固并扩大自己的市场。这种竞争与其说是技术上的竞争,不如说是创新手段上的竞争。从受众方面来看,受到新媒体的培养,触媒心理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欢迎更加便利的传播手段,更加廉价的传播方式,而达不到他们要求的媒介终将遭淘汰。因此,对于纸质媒体来说,在 “读图时代”的大旗引导下,新闻照片的编排要以最大程度吸引读者眼球为目标。
在导读中安排新闻照片,无疑会增加读者的关注度。图片加文字的导读类型会比纯文字的导读类型更容易达到导读的目的。它利用图片的高注目率迅速将读者目光定格,又因为照片与文字的配合,使读者一目了然地了解该文章的主要内容,于是也就加大了读者翻到该页详细阅读的可能性。在我国的报纸中,这样的编排方式仍不多见,但综观国外的报纸,无论是党报还是市场报,这种应用都很普遍。以德国著名大报《法兰克福评论报》2006年8月8日的头版版面编排为例,导读编排在报头的下面,整版的最上位置。其中一条是:Schau ins L Der Bitterfelder Bogen erlaubt in einer ehemaligen Raubbau Region neue Perspektiven (国内报道:以前滥砍滥伐的地区面临新发展),左边配发一张德国森林景观的照片。
此外,美国大报《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也习惯于导读中配照片的编排方式。中国报纸在不断地与世界大报互相交流的过程中,也在借鉴外国先进的报纸编辑方式,《China Daily》作为中国目前唯一一份全国性英文日报,在头版也出现了照片加文字的导读形式,这是其他中文报纸中不多见的。
与影视传媒媲美,以人物照片打造名牌专栏
影视传媒由于拥有形象性的表达手段,利用先进的节目包装手法,已经成功打造了一批名记者、名评论员和名牌栏目,在注意力方面获得丰厚回报。媒介类型的日益多样性,使不同媒介在极力发挥自身传播优势,不断竞争的同时也在相互融合和借鉴。纸质媒体可以依靠新闻照片的巧妙应用,来追求如同影视媒体一样形象的诉求方式。人像聚集的编排手法就是这种尝试:利用图片编辑软件,将照片的人像部分沿头部和身体的轮廓剪裁下来,再将多个人像编排在同一版面上,形成聚集效应,在一定程度上烘托了版面氛围,也能够更好地体现编辑意图。如:《竞报》2006年2月14日第28版,这是为情人节而策划的专版。版面上安排了大大小小几十个经过剪裁的人像,多是成双成对的情侣,脸上洋溢的笑容清晰可见。大部分人像被有次序地填充在一个粉红色的心形当中。因为有了这些幸福的笑脸和丰富的姿态,整个版面充斥着快乐的气氛。这种氛围的营造是文字所无能为力的,很适合应用在题材单一的专题版面中。当然,编者要在人像的选取问题上注意适度原则,恰到好处地做到多而不乱。在编排上也应注意协调,避免繁杂。
与草根记者结合,拓宽社会新闻照片来源
网络传播的兴盛真正调动起受众参与传播的自觉性,尤其进入Web2.0时代,传者与受者的界限被进一步打破。网络媒体作为媒介的急先锋,对其他媒体有较强的引导作用。所以,在新的传媒环境下,媒介应该加强互动传播的发展和改革力度。对于互动性相对较差的纸质媒体,一方面,草根记者们拥有得天独厚的传播资源,尤其在社会新闻领域,他们的自觉传播将成为社会新闻报道的必要补充;另一方面,数码相机的普及,手机照相功能的延伸,使原来属于报纸、电视台记者的采访记录权利变为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完成的任务。因此,纸质媒体与草根记者密切合作,拓宽了社会新闻照片的来源,使读者提交的新闻照片大量见诸报端,这是纸质媒体适应新环境,增强互动性的突破口。
报纸可以依照新闻素材选择读者提供的新闻照片,也可以开辟专版刊登。如: 2005年11月,《深圳商报》开辟了《数码现场》专栏,每天的照片投稿量都在50张左右,对受众和其他媒体产生了很大影响,目前很多报纸都开设了相似的栏目。①
以数字技术为先,加强新闻照片的艺术编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