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报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由于受到地域、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条件限制,分散在各地的通讯员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驻地记者的职能,这些通讯员所提供的新闻稿件,是媒体的另一重要新闻资源。它不仅使媒体的新闻触角伸得更远,报道的内容更丰富,还能避免报纸的同质化竞争。同时,通讯员为报社供稿,相对而言成本要大大低于报社的正式记者。因此,很多的报社特别重视通讯员队伍建设,重视通讯员的来稿。
但是,随着现代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通信条件的便利化、快捷化,很多通讯员不再用原始方式写作、投稿,他们大多采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投稿到报社邮箱等公共信息平台或者以QQ、手机短信等投到报社编辑部门,改变了以往传统的通讯员稿件通过基层层层审核、签字,然后投稿的方式。
报社如何核实、确认通讯员稿件的真实性,成为现代技术条件之下报社遇到的一个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传统背景下 的审核办法
稿件的审核把关之责,虽然主要在媒体、在编辑,但是,如果报社编辑部门主动前移审核关口,就能为杜绝虚假新闻、失实报道提供坚实基础。特别是对通讯员稿件,如果能将把关问题前移到新闻发生地,前移到写稿的通讯员,能大大提高新闻真实性和准确性。
在传统背景之下,由于前移了关口,强化了基层审核,起到了编辑部门无法取代的积极作用。过去,通讯员稿件真实性的核实,把关在基层、在当地。通常情况下,通讯员采写完一个新闻稿件,要到当地乡村签字、加盖公章,或者到当地县委通讯组签字、加盖公章,或者到相关部门签字、盖章,然后再邮寄或亲自送到报社编辑部门。而且,报社也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通讯员稿件如果没有签字、加盖公章,一般情况下不会轻易采用。
如果发现稿件确实有很强的新闻性,编辑一是想方设法与通讯员取得联系,进一步核实情况;二是与当地的县、乡(镇)、村或是其他的相关部门联系,调查新闻源的真实性问题,了解通讯员的基本情况包括其单位、职业、为人等等,进一步确认其新闻的真实可靠性;三是派记者到当地与通讯员一起进行再采访,进一步确认新闻源的真实可靠性。通过这样层层把关,认真核实,基本上确保了通讯员提供的新闻稿件的真实性,使通讯员成为报社一支可以依赖的有生力量。
现代背景之下 审核面临挑战
然而,在现代通信技术条件下,通讯员稿件真实性的审核,成为报社面临的一个新问题。稍不留神,就可能导致假新闻或不够准确的新闻出炉。
一是通讯员的稿件以电子邮件等方式发送,基层审核签字、盖章难以落实,形成管理缺失,给稿件真实性留下一定漏洞。
二是抢新闻的时候时间不等人,新闻不等人。因此,编辑们往往有被逼无奈的感觉。在这种形势之下,有的编辑就简化或省略审查、复核这一个重要把关环节,只要通讯员提供的稿件新闻性强,有可读性,编辑往往凭经验,凭感觉编发,给稿件是否真实可信留下隐患。
三是个别通讯员为提高见报率或为赚取稿费等,不负责任地编造新闻或夸大新闻,给新闻真实性留下祸根。
2007年5月13日,某报社采用了一篇由市工商部门办公室负责宣传报道的一位老通讯员通过电子邮箱提供的一篇查处不合格化肥的稿件。由于没有对稿件中的事实和数据进行核实,稿件见报后,销售化肥的个体工商以新闻报道严重失实侵害名誉权起诉到法院。经法院审理查明,所查处的化肥数量存在很大出入,工商部门未对其进行过行政处罚。法院判决报社登报为个体工商户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相关经济损失。
因为这篇稿件是老通讯员投过来的,编辑相信了通讯员,也就相信了稿件的真实性;加之投稿的通讯员是行政执法部门的人,编辑就没作进一步核实。这样就造成了新闻侵权案的发生,给报社的声誉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因此,在现代发达的通信技术条件之下,如何进一步核实通讯员的稿件,切实把关、防错、杜漏,确保既不遗漏一条好新闻,又有效地杜绝假新闻,应当引起报社及其编辑们的高度重视与关注。
传统与现代结合 确保通讯员稿件的真实性
如何解决现代技术条件下通讯员稿件的真实性问题,值得报社认真地研究探讨。
加强教育培训,培养一批高素质通讯员队伍。
通讯员作为业余的新闻“操刀人”,很少接受专门新闻职业方面的培训,无论在新闻专业水平和职业操守等方面,都难以与专业新闻从业人员匹敌,加上受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利益驱动”因素影响,有的通讯员很可能置新闻的真实性不顾而草率行事。
因此,报社应当把通讯员作为“编外记者”纳入本单位采编人员培训这个系统的人才工程中来,采取开通联工作会,举办通讯员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加强对通讯员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教育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强化通讯员的诚信意识,全面提高通讯员的素质,增强维护真实性原则的自觉性,为确保通讯员稿件的真实性提供素质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