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笨功夫”的不同认识,源于人们对“笨功夫”概念的不同理解。有的人误以为记者要下“笨功夫”,就是要完全重复昨天的“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这些同志认为:现代社会的记者,不同于过去了,交通条件变了,通讯条件变了,写稿都用上电脑了,还说什么“笨功夫”?
实际上,目前议论“笨功夫”的问题,是有特殊原因的。什么原因?一个时期以来,有些记者过于“飘”了,长年蹲在大城市里,没有会议就发不了稿子,没有“材料”这个“拐棍”就不会写稿,有的人甚至上会连笔都不用带了,材料一拿,回去“编辑”一下就完事了。这些记者,出入的是大宾馆、大饭店,一切的“采访”活动都有人给安排好了,有的材料连“本报讯”三个字都写上了,记者不需要费功夫,靠第二手、第三手材料“过日子”,常常给人一种轻轻松松的感觉。
这些年来,新闻界一直提倡记者要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当记者的,要抓新闻,必须以耳闻目睹为了解现实生活的主要途径,在对现实生活的了解中发现新闻线索和挖掘新闻资源,从切身感知的现实生活中提炼新闻报道的主题并最终完成新闻作品。这个过程的一步步,都是记者自己参与的,记者通过在基层与群众的接触,知道群众在做什么,想什么,盼什么,所写的新闻报道就有生活气息,新闻报道就会让群众觉得亲切,觉得离自己很近。
同时,也有同志认为时代进步了,经济发展了,条件改善了,信息渠道多了,再用过去的“三同”标准要求记者,不仅不现实,也没有必要了。这种观点的依据是:记者是抓新闻的,读者是看新闻的,既然读者看新闻的标准是“这究竟是不是新闻”,那么,记者就只有一个职责,那就是千方百计去抓新闻。不下“笨功夫”,如果也可以抓到新闻,如有的统计资料里就有新闻,如有的会上就有新闻,为什么就不行呢?有现成的物质条件不用,有先进的技术装备不用,为什么要去自找苦吃?
看来,对“笨功夫”,今天我们还要再认识。一方面,我们要真正理解“笨功夫”的准确含义,将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的优良作风发扬光大;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新闻工作的社会和经济环境的变化,使“笨功夫”在新的历史时期,拥有更加丰富的内涵。
笔者认为,“笨功夫”的本义,绝不是个“笨”字,要紧的是“功夫”二字。什么“功夫”?通过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发现新闻线索,采掘新闻资料,完成新闻作品的“功夫”。这里,新闻环境的变化,如物质条件的改善,对新闻工作的影响是有的,也是不容忽视的。但记者新闻功底的深浅,着实与物质条件的好坏关系不大。在战争年代,各种条件都很差,不也出了许多的名记者吗?在今天,在优越的物质条件面前,有的记者不照样没有什么作为吗?
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应该说,会议里面也有新闻,好的会议报道还会是受欢迎的好新闻;材料里面也有新闻,会运用材料的记者也是有水平的表现。但是,仅此远远不够。真实的东西,对记者来说,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记者从社会实践中获得的。讲记者要下“笨功夫”,其目的,就在于使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有一个“面对面”的交流,有一个“心碰心”的机会,使采访者了解和知道被采访者如何工作、如何生活,在做什么,在想什么,从被采访者的言谈举止,到心灵深处,甚至被采访者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都有一个直接而非间接的认识。这样也就会为记者提炼新闻的主题思想奠定了雄厚的基础。过去提倡的“三同”只是记者进行社会实践的一种方式,且不同的人还有个不同的效果问题。有的记者“三同”时善于观察生活,新闻敏感强,采写水平高,写出了优秀的新闻作品;有的记者“三同”之后因不善于观察生活,缺乏新闻敏感,采写水平低,照样写不出优秀的新闻作品。
火热的现实生活,是优秀新闻作品产生的源泉和基础。提倡记者要下“笨功夫”,目的是要使记者置身于社会生活的长河里,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知其缓急,知其冷暖,知其深浅,不断从这长河中摸出“鲜活”的“大鱼”来。
有一点还要说明,提倡记者下“笨功夫”,我们对物质条件,不是也不应该持一种排斥的态度。我们要掌握一切有助于提高新闻采写效率,一切有助于加快新闻信息传递速度的现代技术手段,如现代交通工具、现代通讯方法、电脑设备,等等。这些物质条件,应用好了,只会使记者在深入采访时更快、更好、更准地反映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