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会员天地 > 新闻理论与实践

新闻理论与实践

编辑如何把握新闻真实性

作者: 刘明春  2009-12-07

编辑环节的新闻真实性把握对于媒体至关重要,既要确定好新闻来源是否真实可靠,避免“一面之词”,又要注意几类特殊稿件,以防蒙混过关,更要防止编辑在操作过程中造成的二次失实。

确定新闻来源

作为编辑环节的真实性把握,要监督记者的采访程序是否合理,采访环节是否有所缺失。而对于一些消息类新闻,编辑环节需要注意的是新闻来源,确定新闻来源是否可靠,或者是否有两个以上独立的新闻源互相印证。

现在一些报纸上的新闻其消息来源一般只有一个,也有人称之为孤证。在这一情况下,如果新闻源没有问题,新闻就涉险过关;如果新闻源有问题,就成了新闻失实甚至假新闻。因此,刊发单一新闻源的新闻,是有很大风险的。

采写环节需要规避的是一面之词,编辑环节需要重点打击的还是一面之词。除非记者有绝对把握,比如来自政府发布的信息,否则一个单一新闻源的稿件,编辑是不应该放行的。

大多数情况下,在防止一面之词这个问题上,只要编辑用心,是很容易发现的。说服记者有时候甚至只是简单的一句反问:你怎么来确认这件事是真的?大有一句话点醒梦中人的功效。

而面对一些如话题性新闻、深度新闻、解析性新闻等,编辑环节不但要注意新闻事件部分的真实性,还要更加留心结论部分的真实性。

小心几类稿件

老编辑在判断新闻真假时有一个原则,就是太蹊跷的事要万分小心,尤其在这种情况下出现孤证,更应该小心。由此衍生出来的几种情况也应该备加小心――情节过分完美、无懈可击的新闻;故事性特别强的新闻;可以当做小说来看的新闻;觉得拍个电影、电视剧都不错的新闻;“高、大、全”的人物、毫无瑕疵过分完美的人物……

发现匿名、化名报道,编辑更要小心。尤其那些以怕见报惹麻烦为理由的匿名、化名报道,要么是作者采访没有到位,要么是作者有杜撰情节的嫌疑。遇到这样的报道,要向作者询问清楚匿名、化名的原因,正所谓匿名、化名对外不对内。

防止二次失实

在堵新闻失实和假新闻的同时,编辑也需要注意因改稿、删稿、做标题等造成的二次新闻失实,甚至假新闻。

曾在报道一次卫生执法检查时,针对卫生执法人员检查一家馒头厂,发现员工休息间和加工间不分,工作环境脏乱……执法人员还在操作台上发现了一袋面渣。一名新编辑编稿时把“执法人员还在操作台上发现了一袋面渣”一句加了几个字,变成了“执法人员还在操作台上发现了一袋‘准备掺到面里的’面渣”。厂家以此为由,认为这篇新闻失实,要求报社赔偿损失。

还有编辑因为做标题做出来的新闻失实。文中写的是“一审被判刑五年”,标题却被直接做成了“被判刑五年”。二审时被判无罪后,当事人拿着报纸来找报社,最终走了法律途径,结果报社败诉。

来源:云南电力新闻网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2,010-63231638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