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写作,无非就是把自己所想的记录下来,但想要把记录下来的文字记录成好文章,亦非易事!众所周知,作文不易,“功夫在诗外”,凡事必“躬行”,只有到生活中广泛涉猎,开阔眼界,只有博览群书,不断地充实自己,坚持不懈地进行读写结合,才能写出优秀的文章来。
曾经有人问过吴宓教授,提高写作水平的捷径是什么?吴宓教授答:“多读,多记,多用”。读就是学,记就是存储,用就是练习、就是写。可见,写的确重要,但要在多读多识的前提下。读与写,应该结合,侧重于谁,因人而异。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认为,一边读书一边领悟,这样才能有长进。我尝试过,几天才动一下笔的后果是:不会写了,生涩的拼凑导致词不达意,通篇效果凌乱,没有基调。另外,只记录随笔藏在一边不拿出来晾晒的话,人会越来越懒散,因为没有别人的眼光作压力,就会变得自由散漫,以无所谓的态度待之。文字要晒出来,接受大家的审视,才会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去规范自己,严格要求自己。所以,我现在不敢停笔,虽然仍是笨拙,也必须昭示出来。
时常闲逛好心情时,兴致也在改变。近几天来,我突然对宋词来了兴致,或许是受飞花的文章的感染吧,她的语言凝练,精美,有古诗词的韵味。我喜欢这样的文字,不拖沓,不雍缀。于是我对宋词的兴致被激活了,喜欢它的灵活,深邃,耐人寻味。我家里的《唐诗》、《宋词》一直被束之高阁,如今《宋词》终于“得见天日”。
老师也曾教导过我:要学就学名家的,人家出名,可不是浪得虚名;要读,就读经典。想来学校的学生便是如此,为什么要学经典文化呢?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可谓营养丰盛,学习之,大有如沐春风,如饮甘露,如食醍醐之感。读名家,读经典,经过自己咀嚼,消化,吸收,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重组,写出自己的思想所要表达,便是自己的文字了。这不能说是拾人牙慧,每个人生来都是一片空白,都是在不断的汲取别人的知识,不断的总结自己的经验,不停的实践而成长的。可是,我起跑太晚,错过记忆力超强的年龄,如今要学,真的吃力,但这并不影响我执著的毅力。
写作水平的提高,不仅要读经典名著,未跻身名家或作家的作品也应该多读,广识博闻,博采众长。不读,就不会有比较,不比较就会自以为是。《季羡林说写作》里面也谈到:“光在辞藻上下功夫,不甚读书,写出来的文章流光溢彩,但不知所云”。知识广博,从不同的角度去表达,行文自然大气,仅是坐井观天,便是管中窥豹,见解通常鼠目寸光。所以我现在再读自己以前的习作,便感觉有些扭捏作态了,汗颜!
人,如同电池,若只是释放,不充电,电量只会越来越弱,并且很快就有枯竭的感觉。在文字路上,一边读,一边写,才能有所提高。别人的学习方法值得借鉴,但我必须总结出最适合我的方法来,也算是对症下药吧。对于已经满腹诗书的人,当以用(写)为主。而像我这样知之甚少的新手,必须大量的读(学)与写相结合。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写作之路也是如此。“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决定做文学梦的我也不断的总结自己的经验,经过半年的实践加总结,终于悟出:要写!也必须读!而且读不能停,写更不能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