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的中心环节是编辑工作,编辑在文化产品的生产中承担着选择、把关、孵化、催生和提升的特殊职能和特殊作用。在20多年的编辑生活中,笔者深刻感受到,要想提升报刊的品牌竞争力、影响力和美誉度,就必须提高编辑人员的文化责任感和文化素养,提高编辑产品―――报刊的文化含量。
一、提高编辑人员的文化责任感。眼下,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更新加快、科技突飞猛进的时代,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演变着。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群对传媒提出了精、深、广的需求。在新形势下,编辑作为一个群体,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同样,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重任。
文化兴则国家旺,文化衰则国运竭。编辑所做的是国家文化的大业,把优质精神食粮奉献给大众是编辑人员的崇高使命。传播先进文化首先要求我们要热爱祖国,有理想、有信念。然而,我们不得不正视,中国的媒体正被一种平庸粗俗的气氛包围着,有些编辑人员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片面追求发行量,刊发低级媚俗的作品,辜负了文化使者的崇高使命。
诚然,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但更主要的却是来自一些传媒人缺乏文化责任感。他们的某些产品文化含量很低,粗制滥造,见利忘义,对人们的思想道德和价值取向产生了不良影响。
在新的历史阶段,文化建设对中华民族具有特殊意义。我们强调编辑的文化责任感,就是通过出版手段来为中华文化复兴做贡献,以文化责任感,战胜平庸、摒弃粗俗、克服浮躁。
二、提高编辑人员的文化素养。报刊编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职业。加强内功修炼,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储备,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实际工作中展现出敬业态度、职业风采、人格魅力。
2006年8月,中国编辑学会会长桂晓风在中国编辑学会第11届年会的发言中指出:编辑人才学研究工作的现状远不能适应形势需要。他指出,在近现代,我国出版业曾经产生了张元济、邹韬奋、茅盾、巴金等大批杰出人才。但目前,出版业孕育和产生人才的优势远没有充分发挥,业内标志性的领军人才缺乏,大师级的人物还没有出现,学者型的出版家还没有批量产生。与其他行业相比,出版业还缺少达到中科院、工程院院士、社科院学部委员这样水平的代表性人物。他认为,时代发展到今天,我国已经能在高寒缺氧、生态脆弱、永久冻土的地带,造出长达1956公里的青藏铁路,在浩瀚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中造出总长522公里的流动沙漠公路,这都是世界一流的业绩。相比之下,出版物和编辑人才的水平还没有登上这样的高度。
的确,我们需要与这个时代发展相匹配的编辑领军人物,时代呼唤精英编辑。
怀大局在胸,知世事波澜,晓大众所欲。具战略家的远见卓识,有实践家的与时俱进―――此乃编辑追求的高境界,也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现实工作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现在不少编辑思想浮躁,不重视业务工作的修炼。浮躁是市场经济下人们常有的心态,是一种社会普遍现象,但不容忽视,浮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肤浅,包括历史知识和阅历上的肤浅。
在我国,报刊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它的价值主要由其内容质量决定。而编辑作为出版物内容的把关人,编辑人才是出版生产力的重要因素。试想,如果医生专业马虎,医术平庸,那将是人命关天的大事;而作为人类精神食粮的生产者,编辑的平庸浮躁,将关系着社会文明薪火的传承。
三、提高编辑产品―――报刊的文化含量。报刊的口碑、诚信以及品牌影响力的建立与其内容的文化含量密不可分。报刊是为了满足读者的需求的,也就是说,编辑是在为读者出版报刊。反过来,读者在购买报刊的时候,又是选择编辑产品―――报刊的过程。出版精品、提高报刊的文化含量,建立品牌意识,为读者负责,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编辑的能力反映报纸风格和特色。编辑能力的不断提高,不但可以显示出内容的价值,而且可以赋予内容完美的外在形式,实现精神产品从粗坯到精品的美学升华。这就要求我们的编辑,必须不断学习、跟上时代、引领时代阅读潮流,同时又是一位精通文学、思想与艺术的通才,能为读者提供一种整体的思想与艺术感俱佳的产品。
身为编辑,应当具有这样的素质:对新知识有较强的探索兴趣,有锤炼新鲜、拒绝陈腐的语言表达方式;善于与普通人沟通交流;编辑方向由编辑本身而非短视的商业利益所驱动;具有力图改变现实而非迎合现实的独立精神,并知道如何将有修养的写作与高级艺术趣味传达给读者。
因为,一个编辑的好恶以及气质往往会成为一份报纸或一本杂志的风格的决定性因素。比如胡舒立与《财经》杂志。作为中国最优秀的财经记者,胡舒立用自身的光环,让这本年轻的杂志迅速崛起。纯正的西方新闻训练以及锋芒毕露、坚硬的胡舒立性格造就了《财经》的性格。《财经》的出现与成熟是令人惊喜的,它印证了西方新闻业的一些基本准则在中国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