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西部农网完善工程加快推进,打通了农村用电瓶颈,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优质电、放心电在改善农民生活的同时,也为家电下乡政策撬动千亿元农村市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项2004年开始实施的民心工程,改变了农村千家万户不敢用大功率家用电器的历史。随着国家对这一工程的快速推进,农民的生活正在悄然改变。
打通用电瓶颈
促进经济发展
2009年12月28日,天还没亮,河南省尉氏县邢庄乡坡里王村奶牛养殖场门前,前来收奶的车就排成了队。养牛场场主王晓庆高兴地对记者说:“6月份供电局给我们村新装了变压器,现在挤奶机、粉碎机一起开都没问题了!”
王晓庆的养牛场有奶牛1200多头,采用“公司+农户”的饲养模式运行。这1200多头牛,分散在50多家农户喂养,每12个小时统一赶到挤奶车间挤奶。
养牛场的变压器是1998年第一批农网改造时安装的,容量50千伏安。近两年,随着养牛户的增多和养牛规模的扩大,每位农户家都添置了饲料粉碎机,加上村里生活用电、副业用电猛增,这台变压器已经不能满足养牛用电的需要。每到挤奶的时候,王晓庆不得不通知各家各户先关闭粉碎机,才能开启挤奶机。
王晓庆的困难,也正是国家极力希望改善的。2009年,农网完善工程的实施,给尉氏县民营经济带来了春天。尉氏县农村电网完善工程总投资1300万元,其中600万元用于解决农村用电“卡脖子”问题。可靠的电力保障,带动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
为了解决中西部地区农网改造面不足的问题,2004年,国家电网公司启动了农网完善工程。5年来,公司累计下达中西部农网完善工程投资计划503.0亿元。截至2009年11月底,累计完成投资353.2亿元,占已下达计划的70.2%。累计新建、改造110千伏变电站396座,线路4333千米;35千伏变电站830座,线路6625千米;10千伏线路8.7万千米,安装配电变压器9.9万台;整改低压线路25.2万千米。
农网完善工程改造项目多、时间紧、任务重、涉及面广,公司加强工程的全过程管控,在全面总结一、二期农网改造工程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强化工程管理,规范建设标准,确保工程又好又快实施。为确保工程建设和资金使用符合国家政策规定,公司还开展了两轮扩大内需项目的监督检查工作。
服务家电下乡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2009年12月11日,四川省自贡地区阴冷潮湿。在大安区大山铺镇楼房村5组组长万树明家,一台大功率电暖气让屋里温暖如春。万树明说:“村里的变压器和线路改造后,电压稳了,电力足了,家电下乡产品我们都争着买。”
楼房村3组、5组、6组共有130户村民,原来共用两台配电变压器。由于供电半径大,末端电压低,许多大功率电器带不动,抽水、碾米要等到后半夜轮流进行。
2009年8月,在第三批扩大内需农网改造工程中,大安供电局对3个村民组的变压器进行了增容改造。万树明说:“我们组有48户人家,仅11月一个月,就买回了10多台空调、冰箱。”在村民詹大友家,他正在擦拭几年前买回的打米机。“电压高了,打米机也能用了!”詹大友高兴不已。
农网完善工程的实施,为家电下乡铺平了道路,农民生活实现了电气化,生活水平明显提升。在农网完善工程中,公司系统各单位共为422万居民客户改造了户表,进一步扩大了农村电网改造面,提高了农村电网的供电能力。通过改造,平均每个村的配电变压器容量提高了14%;供电可靠性提高了0.7%;D类电压合格率提高了1.10%,为农民购买大容量家用电器提供了可靠的电力保障。
农村用电需求的释放,带动农村用电量迅猛增长。2009年1月至12月,公司供区农村售电量达到4959.375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29%;其中,农村居民生活售电量达到1368.820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68%。
农网完善工程拉动内需的效果不仅体现在家电下乡方面。在农网完善工程的投资中,约有60%用于购买电力设备和材料,对电气设备制造、钢铁、水泥和物流等企业有明显的拉动作用。在农村电网改造施工中,水泥电杆运输、挖杆坑、土建等工程需要大量人力,促进了当地农民就业和增加收入。
标签:农网完善,新农村发展,推进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