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行业速览

行业速览

青藏联网工程建设打造六大亮点

  2011-12-12

青藏联网工程于去年7月底奠基、8月底全面开工,广大参建人员仅用16个月的时间,便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率地完成了建设任务,攻克了四大难关,掌握了大量关键技术,创造了高原高海拔地区电网建设的新纪录,上演了一部建设“大片”。

因地制宜施工

首次采用适宜高海拔多年冻土地区的预制装配式基础设计,获得国家专利。

首次在高海拔多年冻土区进行了锥柱基础和管桩基础的真型试验研究,为青藏高原高海拔多年冻土区基础选型和设计提供准确、真实的第一手资料。锥柱基础和管桩基础有利于削弱冻胀切向力。

首次针对多年冻土地区的坡形地带,掏挖基础,减少了开挖量,保护了地表植被,节省了混凝土,还防范了大开挖可能带来的热融滑塌、热融湖塘等地质灾害,真正做到了经济、合理、可靠和环保。

首次采用热棒技术为直流线路塔基处的多年冻土主动降温,保证基础稳定性。采用玻璃钢模板及润滑剂等防冻胀措施,保证基础抗冻拔的可靠性。

首次在西藏地区全面采用复合绝缘子串。过电压与绝缘配合通过现场真型试验,合理进行绝缘配置,确保线路安全稳定运行。

首次针对高海拔缺氧、工作降效严重等特点,在铁塔变坡处和横担与塔身连接处设置两个休息平台,使组塔架线人员、检修人员充分休息,保证人身安全。

首次根据青藏高原高寒气候特点,改进了耐张铁塔耐张挂点设计,减少了焊接,保证了低温下铁塔挂点的可靠性。所有基础均采用不等高基础设计,与铁塔长短腿配合,实现经济、合理、环保目标。

首次针对冻土基础施工开创快速开挖、快速浇注、快速回填工艺,减少冻土扰动。大范围使用旋挖机,进行灌注桩基础成孔施工,大幅提高工程效率。

开展高标准建设

国内首个±400千伏电压等级直流工程的阀厅设计满足单相三绕组、四重阀的主设备布置要求,阀厅高度为国内最高。首次对阀厅进行了三维数字化设计,实现了三维数字化移交。

换流变电站750千伏、330千伏配电装置首次均采用封闭式组合电器(GIS)设备。采用GIS设备节约占地,检修及维护工作量小,检修周期长,满足高海拔严苛环境下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和维护要求。

首次在站区统一采用混凝土广场砖进行场地封闭,减少沙尘淤积,便于清理维护。换流变油坑采用特殊的防风沙盖板处理技术,防范风沙淤积掩埋油坑,满足隔火降温要求。户外电缆沟盖板采用现浇盖板,每隔6米左右设置1块活动盖板,兼顾防风沙及施工检修工作。

首次研究并逐步解决“大直流、小系统、弱受端”电网系统问题,在拉萨换流站安装静态无功补偿装置以提高交流滤波器分组容量,两套装置互为备用。

首次在柴达木换流变电站电气安装中采用五级防尘措施。一级措施,在地面铺设防尘网并洒水,防范人员走动带起沙尘,影响GIS安装质量;二级措施,用隔离围栏阻挡低级风沙侵入;三级措施,施工人员统一穿戴防尘服,保持干净;四级措施,施工人员在安装前先进入风淋室除尘;五级措施最为关键,在GIS对接时采用防尘棚、对接罩,施工人员入内对接,保证安装质量。

保护生态环境

首次在工程中构建建设、施工、工程监理、环境监理“四位一体”的环保水保管理体系。在工程沿线各施工点设立专业的环保、水保监理,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监督。总指挥部与业主项目部、施工单位签订了环保责任书,落实各项环保措施。

首次开展青藏联网工程施工图环保水保设计,针对每个塔位所处的自然环境条件,详细制定环保水保措施。

首次对电网建设工程开展高原植被恢复试验示范研究,在工程沿线建立80多个试验点。试点成功后,及时对施工扰动地区进行了全面的草籽播种,最大限度恢复高原植被。

首次采用强行的环保措施,充分利用青藏铁路、公路现有和废弃的营地等作为临设、施工场地。在基础施工区等区域,设置统一围栏、标志。在高寒草原及草甸(或湿地)区,新布设的施工道路路面铺设了草垫(或棕垫),确保施工人员不直接踩踏、施工机械不直接碾压草地。施工时剥离施工区域原生草皮,分别堆放熟土(表土)、生土,移至他处养护,结束后将草皮移回原处维护。

首次制定措施,确保三江源等5个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不被干扰。6~9月正是藏羚羊等动物迁徙的高峰。为确保野生动物迁移,建立施工、居住营地时避开动物迁徙通道,错开动物迁徙时间施工。

首次对施工生活垃圾实行密闭存放、统一回收、集中处理,建立了完善的生活保障体系,委托环保部门集中清运、填埋。

首次针对不同工程地质地段的塔基排水问题,采取了排水沟和挡水捻相结合的水保工程设计措施。对于冻土地区,遵循“宁填勿挖”的原则,采用挡水捻防范冻土病害,又可为塔基周边排水。针对沙漠和易沙化地带的塔基,放弃了碎石铺盖方法,采取方格石防风固沙措施。

完善物流体系

首次采用“需求对接”供货方式,每日在总指挥部组织业主项目部、各标段施工单位、供应商召开物资供应视频协调会,及时了解施工单位供货需求和变化,掌握供应商生产运输状态,促进物资供应与工程建设对接。

首次采取“厂家主导安装”措施,换流变、GIS设备等大型设备由厂家主导安装。厂家现场把好质量关、技术关、安全关、进度关,确保重要设备的施工和安装质量。

首次采用GPS设备,实时跟踪运输车辆行驶状态,为现场做好接货准备提供了前提。GPS监控有效提高了设备运输监管的专业化水平,完善了物资运输监督机制,为物资运输提供了专业化保障。

首次开展最长距离、最高海拔大件运输工作。拉萨站换流变、平抗从沈阳运抵5500千米外的换流站,铁路运输翻越了海拔5072米的唐古拉山隘口,公路运输翻越海拔4200米的纳金山,有效解决了通过68座桥梁、冲沟穿越等难题。

搭建信息平台

首次建设服务于工程建设的通信保障系统,确保及时沟通,减少参建人员在高海拔地区的流动,保障生命安全。通信保障系统在青藏联网工程的实践,为强化重大工程建设管理提供了信息通信技术支撑。

首次开展高海拔地区光缆熔接专题研究,研究适用于青藏高原光缆熔接机的型号及参数并现场试验,研究低气压、低氧、低温等条件下光缆熔接的施工工艺及工器具配置问题,并结合线路施工进度制定光缆熔接测试方案,为光缆熔接施工提供技术支持。

首次建设世界最高海拔、最长距离的电力光纤通信工程。2011年8月23日,沱沱河—安多超长光纤通信系统成功开通,标志国内第一次成功应用超低损耗光纤。开通295千米无中继光纤通道;第一次使用零下55摄氏度纤膏,保证光缆稳定运行。建设最高海拔的光缆监测系统,在线监测超低损耗光缆在极低温环境下的变化特性,分析高海拔地区恶劣环境对光缆运行的影响。

首次模拟光缆实际长度,对海拔4000米以上的通信设备进行联调试验,及时发现、处理缺陷,确保上线设备质量。

坚持以人为本

首次在开工前对装配式基础施工、锥柱型冻土基础施工、回填土、热棒安装、铁塔组立、线路展放等环节进行试点观摩,坚持样板引路、试点先行。

首次针对青藏高原人力和机械降效严重,按照常规工程1.5~2倍的标准,配置人力、机具等资源。监理单位按照常规工程2倍的标准配置人力,每5千米设1名监理员。

首次大量采用吊车组立铁塔,在具备条件的地段全部采用吊车或吊车与抱杆组合方式组塔,减少劳动量,提高效率。

首次在青藏高原开展直升机吊装作业试验,通过直升机组塔、放线和巡视线路,减少工作量。青藏高原恶劣的气候会导致人员冻伤、缺氧、迷路。直升机可以快速到达现场,完成勘察、应急指挥、医疗抢救等工作。

来源:国家电网报

标签:青藏联网,六大亮点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2,010-63231638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