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区139个“城中村”,走进其中任意一个,都不难看到这样的景象:电话线、网线、有线电视线等各种线路缠绕在电线上,像蜘蛛网一样盘踞在头顶,有的耷拉下来,离人的头顶只有寸许,暴露在城中村拥挤的空气中。
白云区棠涌村的“蜘蛛丝”随着村里外来人口逐渐增多,变得密密麻麻。全村不到2平方公里的土地,聚居着4万多外来人口,小作坊、小工厂鳞次栉比,楼房密不透风,电却成了最稀缺的资源,停电成了家常便饭。
居民私建乱搭,电网扛不住“小马拉大车”
相对广州的其他城区,白云区发展较晚。近年来,许多小工厂、作坊不断落户城中村,外来工随之成群涌入,村中一栋栋“握手楼”拔地而起。由于城中村流动人口和外来人口很多,村民在自己原有宅基地上不断加建房出租,无论是小工厂还是出租屋,由于不能提供合法建筑物的报装资料而无法申请报装。没有电村民就自己拉根电线接一条,不仅产生诸多安全隐患,电网负荷过重还时常造成停电或电压低等问题。
据介绍,棠涌村曾经创下一周内停电5天,一天停电5次的纪录。
“有些小作坊也按居民用电标准报用电量,但实际用电量可能达100千瓦,占用了大部分公用变压器资源。”白云区棠涌村的电工小黄告诉记者。居民用电与工业用电的长期混用、村民违规自建超高建筑让公用变压器超负荷,每新增一台公变就过载一台,改造一台也过载一台。
增加供电,首先要增设变压器,但几乎没有任何村愿意让出寸土寸金的土地建配电房。虽然不“配合”,但村中居民只认一个理儿:村里没有电,供电局就得给解决。
“公改专”改造缓解近1/5“城中村”用电难
“物业要出租,水电路三通搞不好,谁来开厂?电不足,哪招得到商?”在棠涌村,村委会主任梁伟耀说。2012年,村里腾出80平方米公共用地用来建设配电房。有了棠涌村的先例,供电局陆续在其他城中村173个台区推行了“公改专”,占需要改造的城中村总量近1/5。
2012年,白云区供电局开始在棠涌村推行“公改专”改造:要求公用变压器台区中“报小用大”的需求超过100千伏安的用户申报增容,改为专变供电。这样,公用变压器台区重过载问题得到有效缓解,电压质量明显上升。
“经过改造,村里的电线整齐规范了,负荷充裕了,村里人用电不仅方便,而且更加安全了。”潭村村支书老林深有感触地说。
2014年,广州市供电局计划在城中村用电难问题突出的白云区,在配网上再投资4亿元,对185个项目进行改造,重点解决12回重过载馈线。
标签:广州供电局,公改专,城中村,用电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