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贵州送变电公司将新西联网第二通道第20标段的工程资料全部移交给建设单位,彻底完成了该工程的建设。目前,新疆与西北主网联网第二通道线路运行良好,线路源源不断的将酒泉、哈密、柴达木地区风能和太阳能发电的往外输送,促进了新疆电力开发外送,推动能源资源实现更大范围消纳。
在青海北部,大柴旦以北70公里,目之所及,一脉接一脉的黄褐色戈壁迤逦蜿蜒,一簇又一簇的骆驼刺在大漠深处若隐若现,一弯连一弯的银色导线在阳光下向远方蔓延。贵州送变电工程公司承建的新西联网第二通道第20标段,就位于这样一个渺无人烟之地。
头顶烈日照,身披朝暮寒,渴饮苦涩水,饥餐沙粒饭。曾经,一群顽强而坚韧的“铁军”汉子在此扎根下来,像遍布的骆驼刺一样,在这片广袤的大漠戈壁中盛情的绽放。
一丝不苟做优每道工艺
导线牵引作业
B回6号班组混凝土浇制现场
银线上的穿行者
高空工作人员进行塔上作业
高空走线
银线穿越戈壁铁塔矗立高原
班组进行技术方案讨论
管理人员为员工做好安全用品指导
高原午餐
大漠也抡“三板斧” 温差、毒蚊、沙尘暴
贵州送变电公司承建的第20标段位于青海省大柴旦以北70公里处,北与甘肃省毗连,线路平均海拔3500米,沿途为沙漠和戈壁混合地貌。除了空气稀薄,含氧量低、紫外线强烈这些典型的高原特点,还不得不谈谈黔送铁军如何遭遇这大漠的“三板斧”。
戈壁滩广阔无垠,一眼望不到尽头,没有任何遮拦,当地气温变化剧烈,绝对年温差可达60℃以上,日温差也常在30℃左右,夏季夜间可降至0℃以下。干燥的环境使人口舌干燥、嘴唇发麻、皮肤干裂,严重的容易腹泻、低烧。尤其是在夏季,紫外线照射强烈,施工员们白天被烈日炙烤,暴露在外的皮肤很快发红、起泡、脱皮,晚上却寒意刺骨,即便裹得像个粽子也瑟瑟发抖,常年饱受“冰火两重天”的洗礼。
“施工人员长期在低氧、高温、强紫外线等恶劣环境下作业,常常是嘴唇发紫,皮肤干裂”项目经理龚华每每谈到这里,眼里总有一些不忍“我们配备了医疗队,定期为施工人员体检,并随时准备急救,还好我们的人员都坚持到了最后”
该标段的基础施工共分为五个施工队,其中施工二队和施工四队负责的施工段地处山坳地带,风沙相对较小。两位队长还起初还因“地形良好”而暗暗窃喜,哪知道进场施工后,却饱受毒蚊攻击,苦不堪言。
大漠戈壁里没有高大植物,而正是由于这种山坳地形,能够在太阳毒辣的炙烤大地之时,提供部分庇荫之所,同时也给毒蚊提供了栖身之地。这些毒蚊个头不大,但个个生性凶猛,毒性强烈。往往是人走到哪里,它就追到哪里,一旦停下了,几分钟时间,毒蚊就蜂拥而至,围着脑袋嗡嗡转。一旦被叮,就是硬币面大一个红包,而且奇痒无比。
“这种毒蚊的嘴应该是钛合金的吧,连牛仔裤都能叮得穿”技术员周鹏一脸无奈,“项目部为我们准备了防蚊面罩和驱蚊水,基础施工时,擦得满身都是驱蚊水,安全帽上还罩个防蚊罩,全服武装像个养蜂人,但是还是不能完全隔绝毒蚊的侵扰。”
全年大风及沙尘暴天气也是这里的一大特色,年8级以上大风日数可达25~75天,有时甚至可出现40米/秒的强风,风力蚀积强烈,可说是狂风呼啸、黄沙蔽日。
“大风最厉害的时候,掀翻过我们住的活动板房”施工一队队长汪泉还心有余悸“不过所幸是白天,大家都在施工现场,板房里面都没有人”
头巾和口罩是施工人员的必备装备之一,太阳毒辣的时候可以挡挡太阳,有风的时候,还能挡挡沙尘。“沙尘暴这东西,以前只是在电视里看到过,到这边来施工,算是体会到了。这种荒无人烟的戈壁滩,没有高大植物,想躲都没地方躲”说起沙尘暴,来自贵州遵义的施工员小吴显得很有经验,“刚开始遇到沙尘暴的时候,我还东躲西藏的,后来发现到处都一样,反而镇定了。每次风沙一来,我就带上防护面罩,把安全带系牢在铁塔上,等到风沙过后再继续施工。”
每当大风刮来,漫天的沙尘铺天盖地,无孔不入,无论怎样防护,眼、鼻、口、耳总是避免不了有细沙侵入。一场沙尘暴平静过后,施工人员一个个都像洗过“沙尘浴”,浑身上下挂上了一层黄色的细沙,摘下面罩,胡子眉毛也不能幸免,大家总是一边笑话着工友一脸土灰的狼狈,一边拍拍自己身上的尘土。||||
一年只降两次雨 酷暑季节漫天雪
青海大柴旦以北属于极干旱气候区,年降水量时常不足20毫米。每天都待在现场的项目经理助理古木明告诉笔者,“到大柴旦一年多的时间里,只下过两次雨,第一次是在2012年8月份,第二次是在2013年5月份。”
由于地处戈壁滩,加之线路穿越无人区,施工队驻点的施工及生活用水成了第一大难题。项目部成立之初,项目经理助理古木明亲自带队,组织人员开着皮卡车,在大戈壁找了几天,好不容易在离施工驻地几十公里外的地方,才找到了一处地下水。整个线路五个施工队的吃水用水,全靠这一处地下水形成的小水潭。饮用水每次用卡车拉运,从小水潭运到施工队驻地,然后再分装在大塑料桶内,等到沉淀到比较清澈时再使用。
由于早晚温差大,很多时候早上起来时,大水桶都已经结冰了,施工队人员只有先把水化冰才能使用。碰上大风沙尘天气,沙子吹得满桶都是,口渴难耐的施工人员也只能对着一桶浑浊的水无奈的摇头。
戈壁大漠的气候无常,不只是体现在早晚温差大这一点上。
对于一般人来说,六月飞雪可能只是在《窦娥冤》中的场景,但是在青海大柴旦,送变电公司的施工人员却是真真切切的见证了“奇迹”的发生。
“我印象太深刻了,去年夏天居然下了两次雪,而两次我都正好在外面”一说到夏季飞雪的事,技术员刘天宇一脸记忆犹新的样子。“第一次是2012年6月份,我正在复测线路,本来还是太阳天,天气说变就变,一会儿功夫就是风夹雪,幸好当时离车近,我跑到车上躲了一阵子。” “第二次我在浇基础,正午过后,天上突降鹅毛大雪,还伴随着凛冽的寒风,仅仅半小时便将一望无际的戈壁就铺了个全白,这一下就是两个多小时。8月份的天,当时穿的又单薄,回到队上感冒了一个多星期才好。”
大型机械“住”帐篷 “温室”暖身抗严冬
青海大柴旦一年中最恶劣的气候出现在12月份至来年的3月份,这个期间不仅经常有大风沙尘天气,还是降雪的主要季节。自11月中旬开始,大柴旦地区气温持续下降,最低达到了零下26度,降雪厚度更是近年罕见。这时候的大柴旦地区,进入了名副其实的寒冬腊月。
但是为了赶工期,项目部不得不放弃冬季歇工期,在一年中气候最为恶劣的时候,依然坚守现场,开机放线。
“进入冬季施工期,我们不仅要克服大风沙尘,还要积极应对严寒天气。”项目副经理赵俊感叹道。“一旦开机放线,这个流程必须结束工作才能停下来。如果导线展放完之后不进行附件安装,大风容易造成导线互相碰撞和缠绕,情况严重会使导线受损、甚至断股。”
气温低下,寒风肆虐,加之高空作业频繁,施工人员作业时手脚容易冻伤,这就存在严重的安全、质量风险,防风、防寒、防冻就成为冬期施工要克服的首要难题。不仅是施工人员需要防冻保暖,就连机械设备也不能例外。
冬季夜晚温度多为零下20多度,在不采取任何措施的情况下,车辆及大型机械即便使用-30#柴油,第二天仍然是无法发动。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保证机械设备的正常使用,每天凌晨4、5点钟,帐篷里的灯就亮了起来,司机师傅们不得不牺牲自己的睡眠时间,开始起床烧热水为汽车预热。
而大型机械设备油箱大,热水预热的方式基本起不了什么作用,经过项目部仔细研讨,最后为大型设备制定了“保温计划”。每天下班时间,机器一停转,施工人员便开始为这些大型机械搭设帐篷,然后派“保姆”入驻,通宵负责烧火保持帐篷内温度,以便机器隔天能正常发动而不影响正常施工。
工期压缩“梅开二度” 铁军汉子hold得住
“刚开工时,合同工期要求是2013年9月底具备带电条件,但是在之后施工过程中,业主方对工期两次压缩。”项目经理龚华回忆说,“为了提高工效,保证工期,我们想了很多办法。”
大柴旦施工地区土质松软,多为沙地,就连四驱的皮车在路上行进,有时都会被陷进去。全线路大部分是掏挖基础,如何在确保安全、质量的前提下,保证工程进度。经过仔细对比核算,项目部最后引进了旋挖钻机,较常规的人工掏挖基础作业,工效大大提高,不但节约了大量人力,而且更安全、更经济。经过两个多月的紧张施工,202基基础施工全部完工,为后续的铁塔组立、导线展放赢得了机动时间。
在高原低压缺氧的环特殊境里,施工人员不但要进行施工作业,还要克服高原反应,人工效率大打折扣。为了提高工效,保证工程进度,项目部在地形较好地段果断的放弃了内悬浮抱杆组塔,采用大吨位吊车进行吊装。
机器在作业,人也没闲着。在高峰期,每天有七八个作业面同时在用吊车组塔。“吊车大面积作业,地面施工人员要密切配合。”施工二队队长金洪涛谈到。“一个施工队负责四十多基铁塔,施工现场需要人管理,施工员、安全员、技术员必须要齐上阵。”特别是基础施工大面积作业高峰期,搅拌机一旦开工,就轰隆隆响个不停,施工现场经常灯火通明、通宵达旦。队长队员们基本上一天到晚都在外面,实在撑不住只能到皮卡车上眯一会儿。
正是铁军汉子这般夜以继日的奋战,才使得工程在两次压缩工期的情况下,依然如期的完成施工任务,保证了整条线路的按时投运,并为新西联网第二通道工程成为世界上工期最短的750千伏输变电工程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标签:大漠戈壁,踏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