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遵义供电局党委针对群众“缴费远、缴费难”问题,探索出“村电共建”服务模式,深受农民群众欢迎,得到了国务院国资委的高度肯定。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为落实赵建国董事长“要结合实际推进村电共建等载体建设,不断丰富和创新党建工作的内容和形式”的要求,遵义供电局深入践行“万家灯火南网情深”的核心价值观,持续深化“村电共建”服务内涵,以群众满意为导向,紧紧围绕服务“三农”,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服务“三农”从“四个落脚点”落实
按照“组织搭桥,业务唱戏”的思路,该局将供电服务点建在村委会,统一工作标准,规范服务流程,在家门口为农村老百姓服务,实现群众、村委和企业多方共赢。现已建成414个共建点,直接服务52.46万户农村群众。
一是建立“三心”服务站,成为破解难题关键点。遵义有65%的群众生活在农村,最远的要走几十里的山路才能交上电费,小小的交费,成了一个大问题。遵义供电局以“用电安心、交费省心、服务贴心”为目标,将服务柜台前移,使群众在村里就能享受电费缴纳、业务咨询、用电故障报修等服务。今年初,60多岁的张定平老人第一次来到共建点交电费时,咨询了灌溉抽水办电的程序,工作人员很快就上门为他办好了所有手续。“交费方便了,用电安心了,省钱又省时,服务送到了家门口。”这是村民们对“村电共建”服务窗口的普遍评价。
二是打造信息前沿哨,成为网情民意传递点。通过共建点第一时间了解群众用电需求,量身定做“小康电”规划,并依靠群众参与电力设施保护;将农产品市场行情提供给群众,引导联建村寨发展经济。湄潭是贵州产茶第一县,每到采茶制茶时节,共建点的工作人员就会主动上门,对制茶设备进行“体检”,有效提高了茶叶品质。湄潭县委书记魏在平说:“村电共建服务模式,有力地促进了湄潭茶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遵义供电局的工作也得到了群众的无私帮助。今年2月,有群众反映,川黔铁路附近某输电线路覆冰严重,该局及时消除了冰情,保障了铁路的通畅。今年上半年,共收到群众提供的线路缺陷信息57条,大大缩短了故障巡查时间,有效提高了供电可靠性。
三是编织用电安全网,成为志愿服务结对点。2011年以来,该局携手遵义市教育局,依托村电共建平台,深入开展“小手拉大手、共织安全网”活动,将安全用电教育列入全市中小学教学计划,实现56万农村中小学生的安全知识普及,并通过“1+6”模式,即培训1名中小学生,带动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注意用电安全,构建了一张保护群众的“安全网”。去年春节,留守儿童刘宏伟及时提醒回家过年的父母,不要用湿手摸插座,他父母欣喜地说:“以前出门就担心娃娃的安全,现在放心多了。”同时,还在共建点搭建了“南网连心桥”,主动为“空心家庭”排查用电安全隐患,帮助他们与远方亲人进行QQ视频连线。在遵义很多农户家里,都有一张印有“家里用电不着急,供电所里有亲戚”的连心卡,每当群众遇到用电问题,可以随时联系供电所解决,拉近了供电局与老百姓的距离。
四是构筑党性教育基地,成为理想信念实践点。遵义供电局把“村电共建”作为党员践行群众路线的教育实践基地,通过支部联建、干部驻村等方式,组织党员深入一线了解国情、省情,切实帮扶困难群众。党员郭航在驻村帮扶日记中写道:“看到乡亲们的日子越来越亮堂,我由衷地感到自己作为电力人的骄傲。”3年来,1000余名党员在共建点开展帮扶,切实帮助群众解决难题,使党员在服务群众中增强了宗旨意识,真正在精神上“补了钙”。
“打通最后一公里”在“三个成果”中实现
一是延伸了党组织服务群众渠道,为群众节约了电费支出,提高了群众的安全用电意识,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二是成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窗口,把“村电共建”与“小康电”规划相结合,有力推动了“三农”发展,密切了党群、干群和政企关系。三是为党组织融入中心找准了载体。为企业找到了新的电量增长点,线路通道清理等工作得到了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促进了中心工作的完成。
“村电共建”价值在“群众认可”中凸显
“六谢共产党,照明把你想,以前点的桐油灯,现在电灯亮堂堂……”,在黔北农村广为流传的花灯戏“十谢共产党”中,群众由衷地唱出了对电网的深情。2013年,“村电共建”成为中宣部“走进新国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