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供电局供电人员上门为“智能制造”企业东莞劲胜精密提供供电服务。 许思雅 摄
东莞供电试验研究所高压试验班对古坑站220千伏东古乙线进行开关预试。 李顺尧 摄
南方电网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李庆奎在南方电网公司“十三五”改革发展推进会暨2016年半年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全面推行精益管理工作,要聚焦关键业务改进,围绕安全、基建、设备、物资、营销等业务领域,运用精益管理工具,提高企业管控效能和业务协同程度,深挖内部潜力,提升关键指标和业务能力,持续完善企业管理体系,向管理要效益。
东莞供电局在诸多关键业务领域全面导入精益管理理念:基建领域建立“五统一、三协同”规划管理新模式与“零缺陷”移交管理机制,通过政企协作加快电网规划建设,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设备领域以GIS设备精益管理为切口,打造GIS自主检修核心能力;物资领域坚持“集约、规范、高效”的供应战略,瞄准各环节的效率提升空间,不断挖潜增效;营销领域创新性推出客户停电预协商机制,进一步向服务型企业精益化管理方向转变。
东莞,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缩影之一,30年间的探求,成就了东莞的传奇,也成就了东莞电网。从大干快上到满足客户点滴需求,一边奔跑、一边寻找、一边回应。而今,东莞经济社会面临转型,而电网仍然有着特有的东莞故事。
一个中心较弱的城市
东莞,处在广州、深圳之间,就像一个家庭里老二的角色一样,沉默、努力,内心充满着矛盾,它埋头奋力,用骄人的工业数据、大方的文化投资来让外人记忆。这是一个长期没有中心的城市,33个镇街灵活有效地建筑着自我的意志认同。在东莞,你会听到各种不同的方言,即便对于33个镇街本地人而言,跨越一步,口音难辨。
这种割裂感外人很难体会,在过去20多年,这种独特的扁平体制,让富有创造力的东莞人少了很多繁冗羁绊,甩开膀子干事业。但逐渐地,这种体制在城市塑型上逐渐减弱。33个镇街,每个地方都各有性格,很多资源无法整合,这一度让执政者相当头痛。近年来,东莞市政界学界呼声不断,提议重新调整行政区划,加强城市的集约度。
这种地域特色,即便对东莞电网而言也是如此,其组织设置、人手分配、力量偏好,一如扁平化的政府机构。原来33个分局都要逐一沟通,其工作量自不待言,“要把33个人的思想汇总在一起总有点难度。”东莞供电局计划发展部规划分部主管尚晋告诉记者。而且这种散点分布过多的状况,也让东莞电网手脚不时受缚。譬如长安镇,供电量占了东莞的1/10,但2014年以前上不了变电站项目,“现在土地很金贵,他们觉得有电用就行了。”东莞供电局局长宋新明认为,“并不是每个镇街都能理解改善电网网架的好处。”
这种特色,也让东莞电网在巨大体量之余,又明显具有网架薄弱,供电容量不足的缺点。该局计划发展部主任梁俭提供了一个数据,“就算是经过三年电网‘大会战’的现在,仍有寮步、长安等9个容载比不足1.8的镇街。”
追赶型电网的痛处
走在东莞的街头,你会发现大片的村民自建房连着大面积的厂房,这种自然、原生的成长,映照着30多年前的那股呼啸而来的豪气。
1978年,香港人张子弥夹着一个黑色的手提包,创办了“三来一补”第一家工厂——虎门太平手袋厂,亲戚们都说他“疯了”。那时候,东莞别说电力跟不上,一切的基础设施都是零起步。但东莞电力人偏不服气,工厂一日一日建起来,我们也要跟它斗快。
或许没人会留意到供电企业与这片土地的深刻互动。从1978年工业产值的4.2亿元,到2015年GDP进入6000亿元俱乐部,东莞完成了豪华转身,而东莞电网也紧随经济的步伐,不断蝶变,2015年,东莞电网供电量达660亿,接近整个南方电网的1/10。
梁俭告诉记者一组数据,在“十五”期间以及“十一五”早期(2009年以前),电网建设突飞猛进,供电能力显着提升,从“十一五”期末开始,电网最高负荷年间增长率下降至5%,“十二五”“十三五”期间电网建设的重点在于完善网架结构,化解电网基准风险,提高供电服务质量。
不过追赶型电网也有自己的难处,譬如,至今东莞电网的目标网架到底是“环形”还是“W型”还在讨论中,因为还有几个500千伏变电站尚未最终落子布局。“我们的缺口太大,只能一步步补齐。”梁俭告诉记者。
东莞的高速发展随着2008年金融风暴的来临突然刹车,然而,痛点便是起点。2012年,东莞提出了“高水平崛起”,经济结构开始转型。与此同时,东莞电网也在思考着温饱与小康的命题:怎样从温饱向小康转变?怎样苦练内功,满足更高层次的客户需求?
为了力争解决电网“卡脖子”问题,2014年东莞供电局推动市政府启动了电网规划建设“大会战”,实践探索出一套基于政企双赢“1+3+1”机制的电网规划建设新模式。东莞供电局还持续加大电网投资力度,推进配网升级改造及省市重点输变电项目工程建设。2016年建成14个项目、开工8个项目、储备8个项目,再次超额完成阶段性任务。东莞供电局还通过冲刺计划,重点投产了220千伏龙腾站等急需项目,缓解了主网卡脖子及长安、寮步等片区供电受限的问题。
同时,针对东莞局部地区存在配网台区“卡脖子”的问题,自我加压,解决了大朗、寮步等地区602个受限台区问题,确保了全年电力供需保持平衡。
在巩固“大会战”成果的基础上,东莞供电局将继续发挥“十三五”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引领作用,乘势启动“电网升级行动”,进一步加大电网规划建设力度。
打造电网的东莞服务
30多年的拼杀,东莞从原来的贫弱之县,变成了中国的制造业之都,而东莞电网也在此间逐渐走在了广东电网供售电量的前列。一切的荣耀背后必然承担起更大的使命。2016年,南方电网公司正式提出“185611”的具体发展目标,东莞供电局进入了“客户年均停电时间少于1小时”的朋友圈;而广东电网也对东莞电网寄予了“带好头,先行先试”的厚望与定位。
东莞电网人很清楚自己长处与短板,但他们从不在历史命题前彷徨,一如30多年前。
“电网与人,始终是我们思考的核心命题。”宋新明告诉记者,2015年始,东莞供电局全面倡导“亮实底,干实事,求实效,奖实绩”的工作导向,持续应用精益思想和工具,激发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做精益管理的执行者和实践者,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管理效能,“扎扎实实地把事情找准,把问题摸准,数据实了,问题找准了,精益管理就有了很好的基础。”
基建线上的“五统一、三协同”。东莞供电局通过统一管理组织指导技术原则制定、依据数据同源同出、运用指标指引规划手段、执行规划评价管理、结果反馈规划管理水平的思路,形成配网闭环管理机制,同时通过横向、上下、内外协同的管理方法指导配网闭环管理机制顺利开展落地,最终形成完整的“五统一、三协同”配网规划管理系统。其中创新了基于东莞电网扁平化“两级”管理现状,试点成立配网规划研究中心,形成了管理、技术分开,大片区整体规划的配网规划管理组织模式,通过梳理配网关键基础数据,实现数据同源同出同定义,促使具体各类数据均配有“主人”的数据管理方法;制定配网指标反向指引的工作思路指导33个供电分局开展规划及投资等配网规划管理方法,藉此努力实现电网规划水平跨越式提升,从而促使配网规划管理由“技术导向型”向“价值导向型”,从“规范化管理”向“精益化管理”转变。
生产线上的GIS设备精益管理。东莞供电局以GIS设备精益管理为切口,探索出一条以节约成本、提升效率、提高质量为目标的设备精益化管理模式。首先,通过建立GIS设备入网质量保障体系,保障完成一系列GIS工程建设顺利投产,解决片区负荷重过载,优化电网架构,化解了电网风险。其次,通过建立运维联合管控体系,降低在运GIS设备的缺陷率,扭转了GIS运维不到位的被动局面。最后,通过精益化管理体系运作将建设成本、工程效率、电网风险、供电可靠性与设备质量、运维效率进行综合设计和评估,达到减少成本、提升质量、提高效率的精益化管理成效。
营销线上的停电预协商机制。2016年,东莞供电局打造计划停电、错峰用电“预协商”莞电式服务。采取“分步推进、信息化支撑、差异化服务”的总体思路,从年计划、月计划、周计划等三个环节全面与客户进行停电预协商。
“今年以来,一共预协商停电305次。”市场营销部副主任骆华告诉记者东莞供电局按照省公司的相关管理要求,统一了停电管理口径,采用了客户停电时间管理体系作为绩效考核指标,营销部门将客户用电需求精确传导到前端各相关部门,促进了企业进一步向服务型企业精益化管理方向的转变。
100多年前虎门炮声,曾经苦难的泪水,在岁月长河里慢慢凝结成一颗颗闪亮的珠宝。30年沧海桑田,东莞电网的随时而动,因势而变,这既是成就,也是成全。
“百年老店,不求短期亮点,但求稳步提升。一个是强基础,一个是打造核心能力。”宋新明告诉记者,今年,东莞供电局结合网省公司“五大能力”的要求,精心提炼出9项重点打造的核心能力(即:客户停电时间管理能力、GIS设备自主检修能力、基于配网规范化和调控一体化的调度精益管控能力、配网自动化实用能力、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能力、配网统筹规划能力、基建工程全方位质量管控能力、基于电网安全运行的大二次管理能力、输电电缆快速故障诊断及修复能力),明确“十三五”期间精准发力方向,这是东莞供电局继续攀高的又一出发点和标尺。 (南网报记者 毛春初 帅泉 通讯员 许思雅)
■故事
“东莞质造”的背后
远眺,一幢浅灰色外墙的建筑伫立在洪屋涡村的广场上,映着阳光与居民楼相互呼应,构成了一幅岭南水乡的画卷。这就是东莞洪梅供电分局洪屋涡10号配电台区工程。该工程以10千伏项目第一名的成绩斩获2016年南方电网公司基建优质工程称号和2015年广东电网公司“安全、优质、文明”金质工程称号,成为10千伏基建工程的“双料冠军”。“别看这么个小小配电房,建造其实讲究可多了:脚手架怎么搭,防沉降如何设计,外观怎么做更加美观,这些都考虑得很细。”采访中,洪梅供电分局副局长麦智勇对此如数家珍。
类似的基建工程,在东莞供电局的规划建设当中,已经屡见不鲜。作为广东电网公司基建规范管理的排头兵,东莞供电局在多年的电网建设中,已经打出属于自己的一套品牌。“出我之手,必属精品”,这是精益化带给东莞人的十足信心。
规划:“五统一、三协同”配网管理新模式
长久以来,电网建设追赶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令东莞电网建设处于一定“滞后”状态,尤其近年来用户对供电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又面临全市土地等资源紧张导致变电站布点困难的外部难题,与自身配网规划管理模式传统等困境,使得东莞电网人不得不寻求一些突破方法。
“这些问题,归根结底还是管理问题。”东莞供电局计划发展部主任梁俭认为。对此,该局建立了“五统一、三协同”的配网规划精益化管理工作新模式,保证配网科学规划及合理建设。
“五统一”指统一管理组织、技术原则、数据来源、指标规划和评价管理,通过统一管理组织指导技术原则制定、依据数据同源同出、运用指标指引规划手段、执行规划评价管理、结果反馈规划管理水平的思路,形成配网闭环管理机制。
其中,统一指标指引规划的手段,新增了配网指标反向指引规划的新思路。通过实时跟踪分析关键指标“五率”(典型接线率、可转供电率、配网自动化率、线路重过载率、配变重过载率),有针对性地开展规划,合理投资,全面提升配网智能化水平。
“三协同”指单位部门间横向协同、主网配网间上下协同、企业政府间内外协同,通过横向、上下、内外“三协同”的管理方法指导“五统一”闭环管理机制顺利开展落地,最终形成完整的配网规划管理系统。
尤其是企业政府间内外协同的深化,效果显着。东莞供电局计划发展部规划分部主管尚晋介绍,一方面建立了富有东莞特色的“1+3+1”电网建设机制,启动了全市范围的电网规划建设“大会战”。另一方面,已完成包括市内第7座500千伏变电站在内的,总共300多座变电站站址的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工作。
建设:“零缺陷”移交管理机制
基建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常常出现因工程设计质量、设备质量、技术标准执行差异、基建遗留等问题,对施工进度及后续工程质量造成较大影响。对此,东莞供电局按照“统一缺陷标准、优化基建工程规划及可研方案、规范物资采购管理、完善设备监造流程、规范基建工程设计管理、规范现场安装调试验收管理、编制作业指导书”的管理流程和要求,对基建工程的全过程实施总体管控,以达到“零缺陷”移交的工作目标。
具体做法上,东莞供电局会集思广益、屡出新招。“譬如,在一些试点工程上,我们会尝试让比施工方更懂设备的生产商进行设备安装;此外,我们会在工程现场安装监控设备,实时跟踪工程进度、质量,这也是广东省内首个采用现场监控手段的供电局。”东莞供电局基建部项目分部主管丁奕向记者介绍。
“基建本质上是服务生产的,所以基于项目、设备全生命周期理念,在基建这个关口一定会严格把控,全力消融生产与基建的矛盾差异。”东莞供电局基建部副主任余江盛说。
记者走访10千伏石碣下一村永安站公用配电站工程看到,已经投运两年半时间的配电站,在日晒雨淋中仍旧保持完好整洁的模样。“这个工程是评了网优的,几乎每个细节都花了心思,光外墙瓷砖就能看出来,没有出现‘半块砖’的情况。”该工程业主项目经理、石碣供电分局计划建设部主任叶以青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东莞供电局基建线条的精益管理,以“消除一切价值链条各环节的浪费”为目标,以小投入产出大效益,成就了莞式精品的建设。
■记者手记
逐浪者,必高歌
南网报记者 毛春初
东莞供电局作为广东供售电量位居前茅的大局,既伴随着经济发展带来了荣耀,有时候也不得不承担着委屈:尤其是前些年全网电源性缺电的时候,它成了拉闸限电最多的地方之一。这就是一个大局的责任和压力。但东莞电网人很少叫屈,他们自己毫不喧嚣,再大的问题,多闷在肚子。
而事实上,东莞电网还谈不上强大,其分点散布的行政特点,也给东莞电网网架结构的薄弱埋下了隐患,更何况东莞的电力建设者们一直在奋力追赶着经济发展的脚步。
从“用上电”到“用好电”,转变仿佛只是一刹那,但对东莞电网而言,其实早有准备。从规划建设到生产运维再到营销市场,每一条业务线都在积极地与这片土地达成一致:电力服务必须走在社会公共服务前列,必须让客户看得见我们的努力。这就像东莞的岭南园林代表——可园,沉静、执着,只有走近,才能发现,才有体悟。
30多年前,东莞电力人发挥拼命三郎的精神,让这片土地沸腾火热,并用自己的智慧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但路无止境,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东莞必然也跨越到更高的起点和门槛,而电力也必须从温饱向小康转型。
东莞电网人从来不缺乏服务意识,这正是他们发展壮大的立身之本,也是多年习来的傍身之技。精益化的大考,是电力发展的必然,也是一个比拼命三郎更加沉甸甸的命题,幸好,这片土地一直火热,这里的人们从未懈怠。
更多精彩信息请关注中国农村电气化网!
标签:东莞电网,温饱,小康,精益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