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之际,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他们吃得怎么样,能不能过好新年,过好春节。”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新年贺词中的一句话。精准扶贫是新时期党和国家扶贫工作的精髓和亮点,国家电网公司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号召,全面调动公司力量,通过重点实施“国网阳光扶贫行动”,全力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助力数十万贫困群众拔掉了穷根。电力足了,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让村民们的腰包鼓了、日子美了。今年春节,有电力作保障,贫困村大不一样。
阳光扶贫,国家电网情系百姓的担当
湖北秭归 屈原故里大变样
郑永生 雷勇
农历正月初六,湖北秭归县茅坪镇建东村春节的气氛正浓,71岁的原村支部书记王和铭在位于半山腰的家里乐呵呵地忙前忙后,这个春节他过得很开心,不仅因为家里的节日气氛,更是因为看着这一年来村里各方面变得越来越好,他心里感到由衷的高兴。
“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因名曰秭归。”秭归,这个拥有“中国诗歌之乡”称号的三峡库区首县、屈原故里,却是国家级贫困县,集“老山穷坝库灾区”于一体,山多地少,经济基础薄弱,截至2016年年底,还有贫困户2.2万户、贫困人口6万多人,群众脱贫奔小康压力巨大。
建东村有居民900余户,共2676人,村民们靠天吃饭,主要靠茶叶和旅游收入为主,收入来源单一,大多在外务工,村子经济发展缓慢。王和铭在建东村做过10多年的村支书,让乡亲们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是他的心愿。对于建东村来说,脱贫致富路有“三座大山”成为最大障碍:每逢旱季,大半个村的老百姓都没有水吃;电压不稳,电力不足,家里喂猪连苞谷都打不成;村集体没有产业,光靠输血不能自己造血。王和铭向记者伸出三个手指头:“要想摘掉贫困村的帽子,必须落实这三件事!”
“光凭村里的力量很难解决这些问题。”说到这里,王和铭眉头舒展了开来,“多亏了国家电网公司对建东村的帮扶啊!如今吃水方便了,电更足了,光伏电站也建好了,日子更有盼头了。”秭归县是国家电网公司确定的定点扶贫县,这几年,国家电网公司通过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帮扶、精准扶贫等举措,帮助当地贫困居民脱贫,建东村就是受益村之一。
首先是解决建东村的饮水问题。建东村群众平常喝的是山泉,旱季泉水断流,只能在河里挑水吃,水质得不到保证。为了寻找稳定的水源,建设输水管道,2016年年初,国家电网公司选派到建东村担任第一书记的曲辉和秭归供电公司相关负责人经过多日寻找,终于在半山腰的岩洞里找到一股从未干涸过的山泉,取样检测完全符合饮用水源标准。随后,国家电网公司先行投入定点扶贫资金100万元,在建东村启动了阳光扶贫“清泉”饮水工程项目。工程通过在洞口建一个拦水坝,沿悬崖敷设15公里的无缝钢管,在山下建自来水厂,把山泉引到山下净化达标后,再通过自来水管道引流到农户家。如今,建东村里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清澈、甘甜的自来水,旱季再也不用到山下去挑水了。
“电灯点不亮,米饭煮不熟。”面对当地的用电难题,秭归供电公司先后投入农网改造资金620余万元,对建东村电网实施改造升级,将原来的5个台区增加到了现在的12个,还为该村量身订制了能满足未来10年发展需要的电网发展规划。如今,2016年改造项目全部完成,低电压现象已经彻底消除,让农户们用上了优质电。
电足了,建东村人脱贫致富的信心也足了。面对建东村没有集体产业、难以形成良好的循环经济体的现状,在为建东村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国家电网公司本着“输血不如造血”的思路,为建东村群众的脱贫致富拔掉了穷根:2016年,国家电网公司在建东村投资建设了一座800千瓦的国网阳光扶贫光伏发电站,每年可以发电68万度,为建东村带来一笔稳定的收入。秭归供电公司负责光伏扶贫项目的工作人员李宜林告诉记者:“这个项目是利用当地的一块抛荒地,采用‘农光互补’形式,上面光伏板发电,下面栽种一些喜阴的农作物,既环保又高效,利用有限土地实现最大化收益。”对于村里的光伏发电站,村民们交口称赞:“光伏发电站就是供电公司为我们送来的摇钱树呀!”
除此之外,国家电网公司驻村第一书记还为建东村每一个贫困户制定了脱贫计划。为解决21个完全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国家电网公司在该村建起100亩示范园区,使每个贫困户每年至少可增收1000元,21个贫困户将于2018年全部实现脱贫。2016年,国家电网公司把建东村精品示范茶园项目纳入实施计划,投资70万元,打造80亩白茶示范园,初步可帮扶60余个贫困户脱贫。不仅如此,驻村第一书记还给村里引进家政、采摘茶叶等多种劳动技能培训,免费培训百余名留守妇女,提高了她们的就业率和收入水平。
为了方便了村民的生活,国家电网公司还为建东村修建了桥梁、村民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春节前腊月二十五,“迎新春 奔小康”联欢文艺演出在建东村文化广场举行。老支书王和铭感慨:“今年的春节是最热闹、最暖心的!”
青海玛多 黄河源头幸福来
马旭升
26岁的白玛央金是青海省玛多县玛查里镇赫拉村的贫困户,自小患有小儿麻痹症的她,和年迈的母亲相依为命。今年春节前,白玛央金高高兴兴地拿出钱粉饰了屋子、置办了电视机和洗衣机,这用的是她通过养殖挣来的第一笔钱。
“我家的羊产下了3只小羊羔!”大年初二上午,记者见到白玛央金的时候,她正忙着给羊群喂饲料,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新年第二天就迎来了开门红。你看,我家的羊从5只一下子增加到了8只。今年我们不但能脱贫,还能致富呢!”
位于青海省南部、隶属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的玛多县,藏语意为“黄河源头”,是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核心区。这里高寒缺氧、生态脆弱,平均海拔4300米以上,是人类生存环境最恶劣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海拔最高、青海省人口最少的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原来这里非常缺电,冬天基本上只能点蜡烛照明。现在有了国家电网的可靠电,我们不但过上了亮亮堂堂的春节,也打开了幸福生活的大门。”性格开朗的白玛央金拉起棉门帘,邀请我们进屋。20平米见方的屋内宽敞、简洁,阳光透过窗户尽洒在每一个角落,液晶电视机里正重播着央视的春节节目。
“去年4月上旬,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和县残联的工作人员来到家里调查,看到我家的困难情况,当场就决定把我们纳入到生态养殖扶贫项目里,进行藏系羊的生态养殖。这对我这样的残疾人来说,生活不仅有了保障,还看到了致富的希望。”白玛央金含着热泪,满怀感激地说起国家电网公司在开展扶贫工作中,帮她家度过生活难关的情景。
“在国家电网公司3年的扶贫工作中,玛多县先后在15个行政村实施了生态养殖项目,尤其是藏系羊生态养殖,经济效益可观,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据一同前来看望白玛央金一家的玛多县副县长、扶贫开发局局长雅扎西介绍,全县有534名残疾人,单就开展生态养殖项目,就能使近一半残疾人脱离贫困线,这得益于国家电网公司的大力支持。
不仅如此,总投资9282万元、位于格尔木光伏工业园区的国家电网公司首座扶贫光伏电站——玛多县10兆瓦扶贫光伏电站,在2016年就实现收益380万元。这笔扶贫资金在年前就分发到了建档立卡的贫困群众手里,使他们过上了一个欢乐祥和的新春佳节。“这是国家电网公司给玛多贫困群众送来的最丰厚的新年礼物。”雅扎西说。
“能有现在的好日子,都来自国家电网无私的援助,这个恩情一辈子也报答不了。相信我们的生活过得会比蜜甜,玛多会变得越来越好。”白玛央金朴实无华的话语里,透露出过上好日子的信心。
炉子里的牛粪燃得正旺,酥油奶茶的香味在屋里弥漫,白玛央金的脸上满是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
宁夏永宁 贺兰山下腰包鼓
史慧敏
从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出发,顺着沿山公路一路向南,经过40分钟的车程就到达了永宁县闽宁镇,这里东临黄河,西靠贺兰山,一栋栋闽南风格的建筑错落有致,一排排光伏科技大棚排列整齐。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挂起了大红灯笼,院落里时不时传出阵阵欢声笑语。
再往西不到一公里,就是闽宁镇福宁村村委会专门组织建设的养殖小区。养殖大户喜福迎的家是一幢二层小楼,窗户上贴着大大的“福”字,格外喜庆。屋内,40岁的喜福迎正和妻子招呼着前来拜年的亲戚。
“2012年刚移民来时住在福宁北十组,家里就两间砖房,没钱装潢,连地板砖都没有,也买不起啥贵重东西。这几年有了党的好政策,有了国家电网的帮助,我的小家越来越好,你看,不仅盖起了两层楼房,养殖产业也越做越大。”喜福迎一边招呼亲戚一边说。
喜福迎头脑灵活,爱琢磨事,搬迁到闽宁镇以后,他看准了当地良好的政策、可靠的电力供应和优质的电力服务,东拼西凑了8万元建起了养殖场,养了两头牛,又从银行贷款7万元,买了5头小牛。经过这几年的勤劳努力,他养殖的成年牛数量已经达到了100头,资产超过了百万。现在,喜福迎不仅把贷款还清了,2017年还通过村委会申请成立了养牛合作社,想带领更多的村民共同致富。
“这几年来,供电公司对我们的帮助特别大,专门为养殖小区投资建设了两台变压器,架设了线路,要是电的问题不解决,养一百头牛,连草料都没法用机器粉碎,我这么大的养殖场就不可能办起来,今天这样的好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喜迎福说。
据了解,2014年至2015年,国网宁夏电力公司为闽宁镇发展共完成电网建设改造投资2.3亿元,重点就闽宁新镇供电配套设施进行建设。仅2016年,国网宁夏电力公司就为闽宁镇投资7217万元,建设了110千伏福宁变电站,并对闽宁变低压线路进行整治,满足了闽宁镇产业发展用电需求。
1995年~2016年,国网宁夏电力用于捐助扶贫事业的资金和物资达1500余万元,2016年,国网宁夏电力还承担了自治区15个定点扶贫村的扶贫工作,建立了7607户贫困户28067人的脱贫档案卡,通过实施“光伏托底脱贫、土鸡放养带动、教育帮困脱贫、就业帮扶脱贫、国网阳光救助”系列工程,使扶贫点的面貌发生了大变化。在电力的带动下,曾经的戈壁荒滩变成了现代化的生态移民示范镇,闽宁镇镇村经济总量由1997年的1350万元增加到如今的6.6亿元。
“现在日子好了,我也拓展了产业,转战餐饮!”喜福迎喜滋滋地说。电力强劲,喜福迎的养殖场规模日益扩大,凭着诚实守信,喜福迎养殖的肉牛很受四里八乡欢迎,还销往银川、固原等多地。手上有了钱,喜福迎就寻思着干点别的。经过多方考察,他在闽宁镇主干道的街面上买了一间200多平方米的门面房,开起了餐厅。“我的餐馆春节前刚开业,欢迎大家来品尝。”喜福迎乐呵呵地邀请乡亲们。
甘肃天水 陇上江南罐茶香
陈江华
甘肃天水,丝绸之路必经之地,素有“陇上江南”之称,隆冬季节,山川重峦叠嶂,天地苍茫。天水西北部的五龙乡杨王村,全村耕地总面积967.7亩,村里151户村民一直没有通上动力电,生活用电仅能满足基本照明。碰上用电高峰,村民们连家用电器都不敢使用,更别说搞养殖和加工了。2016年,天水地区精准扶贫动力电工程实现了村村覆盖,2017年的这个春节,村民们感受到了很多不一样的变化。
杨大爷家住在杨王村一处山坡前,院门贴着火红喜庆的春联,院落收拾得干净整洁。一进门,杨大爷便指着墙角的压面机对记者说:“今年我的压面机终于派上用场了。过年家里亲戚来往人多,想吃个面,一按开关,面几分钟就能压好。”说到高兴处,杨大爷打开了话匣,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以前电不够用,三天两头断电,电压低,灯光忽明忽暗,电视这家开了那家开不成。自从村村通了动力电,不光家用电器可以放心用,就连磨面机、打麦机用起来也一点都不困难,今年春节前,村民们早早地就把多年没用的电器都拿了出来。”
2016年,五龙乡杨王村精准扶贫动力电覆盖工程全面完工。建设10千伏项目两项,投资63.2万元;改造10千伏线路5.6公里;新建10千伏线路0.1公里;新增200千伏安变压器一台;新建0.4千伏线路0.4公里。随着农村动力电覆盖工程的全面建成,电力也在悄悄地改变着农民们的生活方式,电磁灶、电饭锅、微波炉、电冰箱、电暖器……这些家用电器进了农民们的家,让农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如此,大到养殖及农耕农产,小到家用日常电器及一日三餐,经过改造的农村电网,为山乡迈进小康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支持。
杨大爷爱喝“罐罐茶”,这种茶,天水人从早到晚离不了,以前用煤炉煮,现在,村里家家户户煮茶工具都换成了电器。晒着温暖的阳光,杨大爷一边喝着刚煮好的茶,一边笑着说:“咱现在的生活水平不比城里人差!”
醇醇的浓茶,香了当地人的好日子。
更多精彩信息请关注中国农村电气化网!
标签:国家电网,情系百姓,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