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行业速览

行业速览

山东电力:电能替代助推乡村振兴战略 小产业迸发新活力(图文)

——山东特色镇域经济转型发展见闻

作者:刘早 通讯员 李申伟 严鹏  2017-11-02

W020171102431422712699.jpg

  山东日照供电公司服务茶农用电。 刘相允 摄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坚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便要求各地做强做优乡村特色产业,推动镇域经济健康发展。然而,老旧的生产方式已赶不上快节奏的经济发展,以绿色发展理念引导乡村特色产业转型迫在眉睫。近年来,电能替代在山东全省范围内推广,电气化生产取代了原有的生产方式,乡村小产业一下子被盘活了,生产效率提高了,百姓收入增加了,镇域经济迸发出新的活力。


  开栏语: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进行了全面总结和重点部署,报告要求,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电能是清洁高效的二次能源,使用过程零排放,实施电能替代,对推动我国能源转型、绿色发展意义重大。本报推出“电能替代在身边”系列报道,从身边事说起,讲述电能替代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的改变。


  山东是我国的农业大省,近年来,在农业种植的基础上,诸如茶叶、烤烟、煎饼一类的乡镇特色产业也在山东境内蓬勃发展。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引导下,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在特色产业中大力实施电能替代,推广电制茶、电烤烟、电煎饼等一系列先进的生产方式,为镇域经济转型发展注入新活力。


  茶叶生产电气化


  年产量提高20%


  申家荣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泡一杯茶。茶叶在杯中上浮下沉,茶水的颜色均匀淡雅,对于申家荣来说,这是一天美好的开始。


  申家荣爱喝茶,也爱制茶。作为淞晨茶厂的技术员,他已经与茶打了几十年交道。10月26日,记者前往素有“北方绿茶第一镇”之称的山东日照巨峰镇,见到了这位老道的制茶专家。


  “有的人喜欢洗茶,那主要是看茶叶的品质和加工过程。洗茶洗去的是茶叶表面的喷剂残留和灰尘,我们这里产的优质茶叶完全没必要有这种担忧。”刚见面,申家荣便与记者聊起了自家的茶叶。


  茶叶质量好,源自于淞晨茶厂先进的生产方式。“我们利用电能取代了传统的生产环节,电气化贯穿茶叶生产全过程。”申家荣告诉记者,淞晨茶厂有500亩茶叶种植基地,在保证茶叶生产标准化、优质化的过程中,电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就拿茶叶的灌溉来说,之前茶园里用不上电,柴油机抽水灌溉效果不好,还会造成环境污染。如今,供电公司对我们这里的电网进行改造,整个茶园里布置了3台大功率电动水泵,水泵将水抽入灌溉管道,再通过喷头均匀灌溉,高效又方便。”申家荣说。


  事实上,这只是整个茶叶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相比于种植,茶叶采摘后的加工工艺,则在更大程度上影响着茶叶的品质。


  “在茶叶加工的整个过程,从晾晒,到杀青,到揉捻,甚至到最后的包装,我们都已经实现了电气化。”申家荣带记者走进了茶叶的加工车间,在这里,新鲜采摘的茶叶需要经历的第一关便是晾晒。“过去,新鲜茶叶一般通过手工摊晾、煤炭木柴加热等方式晾晒,如今我们换上了电动鼓风机,微风从网状的晾晒台底部送出,相比于传统的晾晒方式,这样自动化的晾晒过程更加均匀,微风还能顺带除去茶叶表面的浮尘,提高茶叶品质。”申家荣说。


  如今,为满足淞晨茶厂的电气化改造需求,日照供电公司为茶厂新装了一台100千伏安的变压器。有了充足的电力保障,茶厂先后购置了摊晒机、杀青机、压制机、包装机等设备,生产自动化程度大幅度提高。


  “在茶叶未实现电气化生产之前,仅在揉捻和炒制工序上,就需要几十人的劳力投入,现在用电制茶,只需根据要求设置好温度和时间,由2至3人看管,就能实现茶叶的标准化生产。”申家荣告诉记者,在采用电制茶的生产方式后,淞晨茶厂的生产效率有了显着提高,年产鲜叶量增加了25%,由之前的40万斤提升到了50万斤,优质茶叶的价格也比以往提高了20%。


  煤烤烟变成电烤烟


  上等烟叶产量增加一倍多


  距离巨峰镇不远的莒县棋山镇同样拥有自己的特色产业。位于沭河平原腹地,棋山镇气候湿润、土壤深厚、光照充足,这使当地成为了远近闻名的黄烟生产、加工第一镇。


  在棋山镇大庄坡村,烟叶已经成为了村子里种植的主要农作物,烤烟、卖烟也成为当地居民最为重要的经济来源。


  49岁的张德尚便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烟农,从1994年种植烟叶以来,他已经在烤烟房里待了20多年时间,“我们家刚开始只种了两亩烟叶,这些年乡镇里发展烤烟产业,我们家的烟叶种植规模也不断扩大,现在已经有十多亩了。”


  张德尚觉得自家的烟叶生意越来越红火,不光是因为种植规模的扩大,还因为用上了更加绿色高效的烤烟技术。


  “种植、采摘烟叶只是我们工作的一小部分,更重要的是后期烟叶的烘烤。”张德尚告诉记者,烟叶烘烤是烤烟生产的关键环节,直接决定了烤烟的最终品质。


  “以前我们采用的是单家独户的传统烘烤模式,以煤炭、柴火为烘烤燃料,费力有污染不说,主要是烘烤的烟叶受热不均匀,铺在底层的烟叶往往因温度过高发红,顶层的烟叶却因受热较少而发青,这烤一炉烟下来,上等烟叶只能占到20~30%,劣质烟占了一大半。”很久之前,张德尚便发现了烟叶烘烤中的难题。


  但村子里财力、技术条件有限,一直无法进行技术革新。直到今年年初,一种更加科学、高效的烤烟模式逐渐走进了烟农们的视野。


  “供电公司为我们改造了供电线路,增加了用电容量,鼓励我们用电气化烤烟房代替传统的生产方式。”张德尚得知这个消息,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主动申请尝试了这种新型的烤烟方式。


  事实证明,张德尚的选择没错儿。用上电气化烤烟房后,烟叶烘烤时受热更均匀了,上等烟叶能达到60%~70%,比以前增加一倍多。“一年50天烤烟期,算下来能增产上等烟叶1000多斤,市场上每斤卖9元,我家一年便可增收1万元。”张德尚说。


  目前,在莒县供电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大庄坡村已经对村子里20座密集型烤烟房实施了全电式改造,而这只是国网山东电力推广电烤烟的一个缩影。按照规划,在整个山东,今年将完成上千座烤烟房的绿色升级任务。未来,将有更多烟农从烤烟行业的绿色转型中得到实惠。


  用上电鏊子


  每天摊煎饼上千张


  让我们再把目光转向位于山东中部的新泰市楼德镇,这座泰山脚下的小镇人口不及10万,却因一张薄薄的煎饼闻名省内外。


  “煎头则合米豆为之,齐人以代面食”。山东人对于煎饼的热爱悠久而浓烈,一张灿黄的煎饼,一根新嫩的大葱,也成为无数山东人对家乡美食最深刻的记忆。楼德的煎饼文化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也正因为此,楼德还被中国农学会评选为“中国煎饼第一镇”。


  “泰安煎饼看楼德,楼德煎饼看新庄”。谈到楼德镇,就不得不提到新庄村,在这个村子中,几乎家家户户都开起了煎饼铺,靠卖煎饼发家致富。


  陈国富便是新庄村有名的“煎饼能手”。10月27日,当记者在新庄村见到陈国富时,他正站在自家的电动鏊子前,手拿筢子摊煎饼,“像我这样的‘熟练工’,一天可以摊上成百上千张煎饼,算上去也有三四百斤呢!”陈国富一边把摊好的煎饼摆放整齐,一边告诉记者。


  说话间,陈国富又将一勺玉米面糊倒在了铁面鏊子上,随着电动鏊子匀速转动,陈国富只需拿着筢子,把鏊子上的面糊涂抹均匀即可,“现在摊一张煎饼,从倒面糊,到摊熟,全程不过30秒。”


  摊煎饼怎么能如此高效?面对记者的追问,陈国富道出了鏊子的奥秘。


  原来,在新庄村,摊煎饼最早用的是传统的铁面鏊子,鏊子不会自动转,只能通过人力把面糊均匀涂抹到鏊子上,“这样摊起煎饼极为费力,胳膊累得酸痛,一般需要两三个人轮流摊。再加上传统的鏊子鏊面较小,摊出的煎饼大小有限,一天也摊不了多少斤。”


  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2014年。这一年,新泰市供电公司对新庄村电网进行了改造升级,村民们的户均用电容量从之前的1千伏安提升到如今的2.3千伏安,这也使陈国富这样的煎饼专业户有条件用上了电鏊子。


  “现在的电鏊子用起来可方便了,电闸一合,鏊子自动转,摊煎饼的人只需拿着筢子把面糊涂好就行。”陈国富笑着告诉记者,用上电动鏊子后,家里的煎饼也越摊越大,“现在村里最大的鏊子直径达到1.2米,摊一张煎饼,顶以前的六七张!”


  如今,随着电能替代的进一步推广,乡亲们饭桌上再普通不过的煎饼,完成了从“主食”到“主业”的转变。放眼整个楼德镇,煎饼加工户的规模也已经发展到了6000多户,每年生产煎饼2500万公斤,创造产值1亿元。


  从巨峰镇的电制茶,到棋山镇的电烤烟,再到楼德镇的电煎饼,国网山东电力在乡村特色产业中积极推广电能应用,在加快产业发展速度的同时,也带领人们走向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更多精彩信息请关注中国农村电气化网!

来源:亮报

标签:山东电力,电能替代,乡村振兴战略,小产业,新活力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2,010-63231638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