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冀北电力营销部副主任李涛接受中电传媒记者采访。 孙孝庆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老百姓们对美好生活的思慕向往,在河北蔚县地区传统民俗“打树花”中盈盈绽放。
蔚县古城,在北京以西200公里外、冀西北山间盆地。起源于殷商,辉煌于明清,地处战略要冲。历史延绵,风雨飘摇,它经历过千年跌宕的悲喜;土地贫瘠,无业可依,它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步履。
孟家堡村就是蔚县191个贫困村之一。自从2016年2月起,由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成立的孟家堡村驻村工作组正式入驻,多措并举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脱贫的希望随着春风一道,拂满了孟家堡村的土地,唤醒了孟家堡村的人民。
“板子安了一山坡,大家都有了收益,以后能不富么?”今年11月29日,从村干部手里接过光伏扶贫收益款的孟家堡村村民张春玉,对今后的日子信心十足。
一善之功不为难,难于不懈付年年。一年多的实践里,国网冀北电力瞄准“三年脱贫、两年巩固”目标,号准贫困之脉、开好扶贫之方,协调推进光伏电站项目建设、农网改造升级和光伏扶贫项目并网工程。更长远的岁月坐标中,该公司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在新时代牢记新使命,展现新担当,坚决打赢脱贫之仗。
“俯下身,扎下根”,号准贫困之脉
孟家堡村曾经富过。
上世纪90年代,孟家堡村依靠煤炭储量大的先天优势,大量进行煤炭采掘,一时风光无限。以为抱上了“金饭碗”,却在2008年大部分煤矿关闭后,经济形势急转直下,逐渐演变为2015年人均收入仅2200元的贫困村。
孟家堡村现有贫困户192人,其中五保户1人、低保户67人。环孟家堡村周边,荒凉的黄土山沟壑丛生,折射出一种“实打实”的贫穷,寸草不生的土地也在诉说着“靠天吃饭”的无奈与悲凉。
该村是国网冀北电力的对口帮扶村。带着央企的使命和责任,冀北电力人在脱贫攻坚战中主动出招,扎根农村,对孟家堡村的贫困状况“把脉问诊”。
孟家堡村驻村第一书记赵燕平清楚地记得刚到孟家堡村时的情景———没出正月,村里街道四下无人,让人丝毫感受不到过年的气氛;村委会大院几近荒废,房屋破败不堪,窗户也残缺不全,村里各处零星散落着土坯房。
另一名驻村工作组成员刘晓峰,对孟家堡村的“落魄”感慨不已。他向记者介绍,“我参与过2000年孟家堡村的第一次农网改造,当时村里很热闹,有采矿的,有做小生意的……没想到现在这样冷清,房屋、街道年久失修,村集体没有一分钱收入。”
驻村工作组下定决心,要提升村民的“精气神”,让这个落魄山村“聚人气”,就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村民的居住环境干起,点燃大家伙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首先,聚焦服务百姓的“最后一公里”,国网冀北电力在农网改造升级上做足文章。针对孟家堡村电力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积极加快农网设施改造步伐,不断提高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为实现精准脱贫提供充足的电力保障。
不仅如此,驻村工作组积极实施村庄“亮化工程”,针对村内道路特点进行全村亮化,在重点路段补充新装太阳能路灯。村委董明开心地对记者说:“以前天一黑,村民们就早早回家了。现在新装了路灯,大家晚饭后都会出来聚在一起,唠唠家常。”
“残缺破败的黄土墙变成了干净整洁的砖瓦墙,就连村委会也完全变了模样,我差点以为走错地儿了。”村民张有全进城打工的儿子回村时,被眼前焕然一新的景象所震撼。村干部向记者介绍,电力公司出资30万元,对村容村貌进行完善提升,在道路硬化、村委会改建、村内巷道美化、围墙修缮等方面花了大力气,“村口的垃圾站变成了现在的健身广场。”
“阳光惠民”,开好脱贫之方
一年零九个月之后,记者来到孟家堡村,这里的阳光夹杂着曾经的温纯,照射在村北山坡整齐排列的光伏板上。这熠熠生辉的光伏板,就像一片蓝色的“能源海洋”,向村民输送助力脱贫的“真金白银”。
2016年2月驻村以来,驻村工作组便积极开展调查摸底、对村民进行建档立卡,明确67户192人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协助村“两委”制定了“一户一策”脱贫方案和整村脱贫规划,确保扶贫对象和政策精准到位。相关人员反复进行调研、多次现场踏勘,结合孟家堡村常年干旱少雨、日照资源丰富的气候特点,最终确定10兆瓦的光伏电站项目,让孟家堡村有了实实在在的“脱贫利器”。
该项目于2017年2月25日正式开工建设,经过建设者们近4个月的艰苦奋战,于6月16日完成全部光伏板安装任务,并于6月27日并网发电。国网冀北电力营销部副主任李涛对记者介绍说:“该项目发电后,能为192名贫困户长期稳定解决收入问题,每年人均3000元,持续20年。”
不仅如此,国网冀北电力主动做好并网服务,采取“三级对接、一口对外、精准高效施工”等措施,积极解决光伏扶贫项目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全力推动配套电网工程建设,满足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并网需要,为乡亲们脱贫致富的“阳光收益”提供了强大的电网支撑。
除此之外,在国网冀北电力的努力和争取下,由政府投资的孟家堡村扶贫光伏300千瓦村级电站项目,也已于6月29日并网发电。该项目并网发电后,能帮助60名贫困户脱贫,每年每人3000元,持续20年。
“扶志+扶智”,打赢脱贫之仗
现任村支书张滨是个有想法、见过世面的人。
生于斯、长于斯,目前仍有许多亲戚长辈在孟家堡村生活,使张滨对这里始终割舍不下。今年8月,在镇政府的支持以及驻村干部的积极努力下,孟家堡村改选了新一届的村“两委”班子,选举张滨为村支书。一直在外做生意且颇为成功的张滨,权衡再三,决定回到孟家堡村。
数十年来,孟家堡村多数是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基本丧失青壮劳动力;另一方面,由于曾经的过度开采,造成水资源破坏,贫瘠的土地发展种植业更是难上加难。
在这样的贫困村,村支书不是什么美差事。记者问及促使张滨回农村的决心是什么,张滨诚恳地说:“一直想为家乡作贡献,苦于没人力、没资金、没路子。现在,有国网冀北电力派来的驻村干部,实实在在做事;有电力做支撑,有光伏扶贫项目的固定收益,就可以把别的产业发展起来。我相信可以带领大家找到‘钱生钱’的办法。”
扶贫先扶志,富口袋先富脑袋。“阳光收益”只是第一步,也只是一小步。
记者来到62岁的村民张春玉家中。不大的农家小院,温暖又温馨,收拾得亮堂干净。张春玉接过第一书记赵燕平等人递过来的光伏收益款,咧开嘴笑呵呵地说:“在电站建设的时候,我还去打过工,做了一些简单的体力活,赚了4000元呢!现在又有了收益款,我们的日子会越过越好,我特别有信心!”
一旁带孙子的女主人梁玉娥开心地补充说:“我们的儿子媳妇都在县城里打工,很辛苦又见不到亲人。等明年,村里越来越好了,让他们都回来做事,守着家照样能挣钱。”
当天,经过驻村干部、村委会和村民代表的集体商议,大家决定要把光伏收益合理分配,一部分用来为全村居民购买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并给75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提供100元补贴;另一部分用于发展村集体产业,村委会与北京某农科院联系合作,以100亩土地为试验田,发展葡萄种植、采摘、“农家乐”及民俗旅游一条龙产业。
张滨仿佛已经构筑了一幅带领村民们摘掉贫困帽、走上致富路的蓝图。他信心满满地对记者说:“孟家堡村具有交通优势和旅游资源,离‘打树花’的传承地也不远。我们村的日子,也会像打树花一样,红红火火,节节高升。”
更多精彩信息请关注中国农村电气化网!
标签:冀北电力,精准施策,孟家堡村,脱贫摘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