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一座因纺织闻名,由童装兴起的小镇。曾几何时,童装带动这座太湖南岸的传统小镇走向产业致富的道路,但也为这里的居民留下了环境污染甚至高危生产之痛:家家户户使用的小型燃煤蒸汽锅炉需要专人实时看管,一不小心就有爆炸的风险,每天燃烧的煤渣煤灰堆积在道路两侧,空气中弥漫着粉尘和刺鼻气味。
如今,在童装生产旺季的8月份走进织里,街道整齐洁净,空气清新怡人,江南水乡再现应有的诗情绿意。进入一家家童装店面,再也不见堆放的煤炭和庞大的燃煤锅炉,取而代之的是方便小巧、随用随开的电锅炉,生产工人在一旁安心工作。
这一切变化都源于我们再熟悉不过的电能。作为生产生活的基本要素,电力的发展催生了一次次的产业革新和技术进步,满足了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然而,真正的发展不仅要靠量的增长,更要靠质的提升。我国能源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由保障供应向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用能需求转变,新一轮的“再电气化”革命,就是推动生产生活用电从“用得上”“用得起”向“用得好”转变。近年来,国网浙江湖州供电公司通过实施“生态+电力”,加速构建安全可靠、开放兼容、双向互动、高效经济、清洁环保的新型能源体系,推动国家电网公司和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新时代战略落地。织里镇如今的变化让人感叹:再电气化的新风已经吹进织里来。
多元供给释放电力潜能
浙江是典型的受电大省,省内电源不能满足经济社会用电需求,外来能源扮演着保障用电可靠的重要角色。
在距离织里镇不到100公里的湖州市安吉县,1000千伏特高压安吉站自2013年9月建成投运以来,已经安全运行了整整5年。
特高压安吉站是浙江省第一座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变电站,也是“皖电东送”工程的重要枢纽站。安吉站将安徽淮南、淮北的煤电基地与华东负荷中心连接起来,为保障包括织里镇在内的浙江省用电需求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以特高压变电站为中心枢纽,由特高压交直流线路组成的电力高速公路向四面八方延展,将电能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各个用电端,其中,特高压“太湖廊道”是这片电力高速网中最密集、最高效的段落。
第一次来到特高压“太湖廊道”,一定会为这里的景色而惊叹。绵延的山丘和翠绿的竹林是大自然的杰作,高耸入云的铁塔和横贯天际的银线代表着人类工程建设的智慧,两者融为一体,构成一幅和谐动人的图景。
蓝天白云下,静默的电流从这里快速通过。特高压“太湖廊道”西起湖州市长兴县,东至南浔区,全长110千米,线路通道宽度在170米至600米之间。通道内架设6回特高压交直流线路以及3回跨区直流线路,所有线路采用“共用廊道、平行架设”的方式,相邻线路导线间距最近为55米。“太湖廊道”是全国少有的各电压等级齐全、电网分布密集的电力输送核心区,仅6回特高压线路每年就向华东地区稳定输送电能276.82亿千瓦时。
除了坚强的电网,光伏发电是织里镇供给侧再电气化的另一代表,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这里不仅大力推广光伏发电的应用,更是形成了从上游光伏板制造到下游分布式光伏并网服务在内的光伏发电全产业链。
“这个月我家一共发了791千瓦时电,自用769千瓦时,上网22千瓦时,补贴了411.32元,每月25日补贴准时到账。”织里镇居民邱晓勇看着手机App里的记录,高兴地向记者介绍。
邱晓勇经营着一家名为 “杰童木”的童装店,去年7月,他花5万元在自家房顶上安装了24块、共计6.36千瓦的光伏板。“从提交申请到并网发电,一共才花了半个月。”邱晓勇说。而这半个月时间里,织里供电所完成了材料审核、实地勘察、电表装箱、安装检验、并网发电的全流程。后续,供电所还将持续对他家的电表箱进行维护。
光伏板安装后,邱晓勇的童装作坊每个月能减少两千元左右的电费,而促使他下决心安装的原因还不止这些,光伏板的维护都由贝盛负责。
邱晓勇提到的“贝盛”是位于织里镇的浙江贝盛控股有限公司,其业务包括太阳能电池片制造、组件等,是织里光伏发电产业链上游的重要一环。
走进贝盛光伏的办公区,一层大厅内的一块显示屏引人注意,上面实时跳动的数字显示了当前整个厂区光伏发电的总功率、当日发电量和累计发电量。截至8月23日,厂区的光伏设备已经累计发电超过1500万千瓦时,占厂区用电量的12%。
贝盛光伏副总裁丁建勇用“润物细无声”来评价供电所的服务。作为光伏生产企业,贝盛光伏和织里供电所还多了一层合作者的关系,在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过程中,电网系统是最重要的支撑单位,充足的表箱供应、简洁的并网手续、及时的检修维护、各项补贴的按时发放都决定了用户对分布式光伏的满意程度,供电所和光伏企业一起做好服务,才能真正推动分布式光伏项目落地开花。
清洁消费诗画绿水青山
在织里镇的各条街道上,四层临街小楼比比皆是,一层销售、二层生产、三层四层生活是童装家庭式作坊的普遍模式,而这种生产生活合一的方式对童装加工的安全性和清洁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周建华是一名土生土长的织里人,他的童装作坊“晨苗制衣”位于织里镇永康路。“门外搭棚、建炉堆煤”是他对煤改电前织里街道的总结。
童装生产的最后一环是成衣熨烫,以前大多使用小型燃煤蒸汽锅炉,像周建华这样年产量大约20万件的作坊每天大概需要燃烧100斤煤,这也意味着每天要产生等量的煤渣垃圾堆放在门外,数千家商户一起造成的污染可想而知,严重的时候居民们连衣服都不敢在室外晾晒。
除了污染,燃煤锅炉的安全性也是一大隐患。“燃煤锅炉需要人工加水,火力不行的时候还得用鼓风机吹,锅炉炸伤人的情况时有发生。”周建华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依然心有余悸。
2012年,织里镇“煤改电”改造正式开始。国网湖州供电公司积极配合当地政府的要求,到2014年,完成了7600多台燃煤锅炉的改造,年替代电量超过3500万千瓦时。据统计,7600多台燃煤锅炉改 造为电锅炉后,累计节约标煤5.5万吨,减少烟尘0.2万吨、二氧化碳22.1万吨、二氧化硫0.1万吨,节能减排和大气治理效果明显。
为保障“煤改电”期间的电力供应需求,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投入资金1.15亿元,新增供电容量4.56万千瓦,新建110千伏变电站一座,完成中、低压配网线路的分流改造,新增、增容变压器100多台、分支箱88个,最大限度满足织里“煤改电”带来的负荷增长需求。
“现在,我的电锅炉随开随用,自动加水,十分方便,每年的电费成本和烧煤相比却几乎没有增加,街道也干净多了。”谈起“煤改电”的成效,周建华不由乐开了花。
与周建华同样高兴的还有跑货运的电动三轮车车主们。据织里供电所所长助理吴新惠介绍,织里镇内繁忙的货运几乎全靠三轮车完成,供电所为他们统一规划了充电设施,清洁的电三轮活跃在一家家商户之间,保障着这里高效的货物流转。而自从有了充电桩设施,电动汽车的身影也开始出现在织里小镇中。
曾经,童装产业为织里创造了亿万财富;如今,再电气化成为织里产业升级新动能,“特大镇”在蝶变为“小城市”的过程中散发出更加迷人的魅力。
更多精彩信息请关注中国农村电气化网!
标签:再电气化,织里发展,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