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们近期摸底调研,我国已自主掌握了电力行业绝大多数核心关键技术,在国际市场也具有较强竞争力,但一些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问题仍值得关注。”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舒印彪建议,应围绕基础性、关键性和重大关键技术,针对基础技术工艺能力不足、前沿技术投入强度偏弱等问题,加大政府基础性投入,培育创新能力,使引领性原创成果尽快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舒印彪委员表示,从集成创新水平看,很多关键核心技术具有较高的研发风险和产业化成本。以往,传统电力领域主要依靠龙头企业推动整个产业链集成创新,如火电、水电大型发电设备制造和系统集成等。当前,在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领域,主要依靠市场发展自主形成产业链,而企业往往愿意采取“短平快”方式,倾向于选择较为成熟且成本较低的技术,看重短期目标而忽视长期合作,产业链粘合力不强,上下游联合攻关动力不足,协同创新短板较为突出。
此外,从科研成果转化看,我国电力工业核心技术已有了不少积累,但要实现产业化仍亟待打通“最后一公里”。“比如说,大学、科研院所、企业之间的合作还远远不够,在一些关键技术研发上没有实现资源共享、成果共享、经验共享,延滞了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舒印彪委员说。
为解决“卡脖子”问题,推动能源电力工业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舒印彪委员建议,应加强应用基础技术研究,着力解决电力核心技术基础性难题,围绕重型燃机、高温合金材料及热部件等基础性、关键性和重大关键技术,推动前瞻性基础研究。
“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育和巩固电力产业链集成创新能力。”舒印彪委员强调,要加强政策支持和指导,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在重点领域牵头,深化上下游产学研用相结合。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加快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要建立健全国内统一的能源电力技术标准体系,依托IEC等国际标准组织,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把中国标准变成国际标准,牢牢掌握发展的话语权。
舒印彪委员还建议,要完善创新风险疏解机制,加快科技成果工程应用转化。国家应建立重大示范工程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摊机制,在资本金投入、利率补贴、税收减免、电量电价倾斜等方面给予更大力度支持,使示范工程收益率不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同时,对示范项目后期推广给予优惠条件,引导更多企业主动示范有前景但有风险的重大技术。科技创新保险和基金等运营方式的引入,将有助于企业降低创新风险,保护各创新主体的创新积极性。
更多精彩信息请关注中国农村电气化网!
标签:全国政协委员,舒印彪,科技创新,技术,卡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