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行业速览

行业速览

广州供电局:为广州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电力保障(图文)

作者:钟绮娜  2019-09-25

25102815vd6b.jpg  

图为广州供电局能源隧道。巩新平 摄


  1888年,广州。一台进口发电机,为两广总督署门前的道路点亮了电灯,夜晚的珠江水面,星星点点。此后,电力就以再也不可或缺的角色,参与了这片土地的跌宕起伏和神奇重生。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广州电力工业飞速发展。灯火聚拢着世界的目光,测量着城市的温度。而万家灯火的璀璨,离不开南方电网人的片片深情。广州电网正在加快建成国际一流电网,为广州市枢纽型网络城市建设、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国际一流供电服务,为广州建设国际一流城市提供强有力支撑。


  2019年,一张现代化的大电网早已成型,广州供电局,一家国际领先的供电企业日夜运转,一座既古老又现代的超级城市,巍然挺立。


  时光流变 从星星点灯到万家灯火


  广州市越秀区泰康路,一座7层高的摩登式建筑曾历经了羊城百年电力的峥嵘岁月,也见证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广州城市发展从自力更生到奋发图强的历程。这就是后来被称为“广州电力祖屋”的华安楼。


  1952年,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志同志被任命为中南工业部副部长,兼任广州电业局局长、党委书记。曾志曾经在这座建筑里办公,开启了广州电力事业的第一轮飞速发展。这段激昂如火的红色记忆,孕育了广州电力工人为人民服务的红色基因、红色文化。


  也正是这一年的2月17日,广州供电建立独立的发电机组和配电线网,形成了城市的统一电网,为羊城的浴火重生奠定了能源基础。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广州电力工作者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种种困难,为广州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珠江水”“广东粮”“岭南衣”“粤家电”开始流行于整个国家。广州发生了这样一种渐进式的变化:工业快速崛起,商业日渐繁荣,万家灯火通明,长夜光亮如昼。这离不开广州电力的发展。


  1986年的南方日报,曾刊登省港两地联网供电合同签约消息,那时的广东需要向香港购电。而如今,南方电网公司致力于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2013年以来已累计向港澳地区送电771亿千瓦时。一来一往,足见粤港澳电力发展的变迁。


  2002年,南方电网公司成立。南方电网公司的网架不断发展壮大,满足人们生活生产用电。至今,南方电网已形成“八条交流,十条直流”18条500千伏及以上的西电东送大通道,送电规模超过5000万千瓦。以南方电网公司为强大后盾,广州电网也一步步发展壮大。


  步入新时代以来,广州全面响应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积极谋篇布局,深度推动高质量发展再启新篇。广州市出台《广州市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若干措施》,实施营商环境2.0改革。新政共涵盖43条任务举措,强调聚焦企业和群众最关切环节。其中,“获得电力”被列入到十大重点领域营商环境攻坚工程:提升办电效率,提升供电可靠性,提升客户体验,实现“一次办、网上办、就近办”,让群众办电“一次都不跑”。


  比如,广州供电局提出“接电零成本”,累计减少社会用电支出38亿元。这组数据背后反映的,是一个央企对广州电力营商环境的担当和付出。


  世界级的供电服务水平,将成为助力广州敢于在世界市场的汪洋大海中游泳的底气与豪气,为广州这座历史名城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的活力和动力。


  器物革新 攻坚克难炼造一流电网


  近年来,随着广州经济的日益发展,社会用电需求迅猛增长。2019年用电高峰期,广州电网负荷三创历史新高,高达1916.6万千瓦。而这一切,离不开电力供给的枢纽——变电站的保驾护航。


  变电站快速发展背后,是广州电力与城市发展的缩影。1954年,广州第一座35千伏黄埔变电站建立;1959年,广东省第一座110千伏变电站——广州员村变电站投产;1962年,广州第一座500千伏变电站——增城变电站投产。至今,广州共有500千伏变电站5座,拥有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356座。


  除了大型的变电站,一些小型的电气工具也在快速地变化与革新。从民国时期第一个英国进口的投币式电表,到新中国突破西方国家封锁、自主研发生产的DD1型电表,80年代感应式电能表,再到如今的费控电子式智能电表,从传统基本用电量的计量功能,演变为适应智能电网及新能源的双向多费率计量与远程控制的智能化终端。同时,电灯也发生了变化。到了今年,一种一杆微缩的智慧路灯出现在广州天河南二路的街头,集聚了照明、视频监控、WiFi、充电桩、环境监测、通信基站等多种功能。小小的电表与电灯,见证着一整段中国崛起时代的激荡和嬗变。


  新中国成立的70年,是广州人艰苦创业、务实革新的光荣岁月,也是一代又一代广州电力服务者不懈创新、日益精进的70年,一家传统的供电公司践行高质量发展,正朝世界一流水平华美转身,不断演绎着永不谢幕的精彩蜕变。


  这离不开电网背后的调度者、抄表工、客服人员……千千万万的工作者,小心调和着整个城市的电量平衡,调配着各个区域的能源供给。还有智能运维、3D打印配电房、电力隧道、各种机器人创新和应用,支撑着城市的可靠电力能源供给。


  2018年,全广州城市用户供电可靠率达99.91%,用户平均停电时间0.96小时,位列全国城市供电可靠性第四;截至今年8月,广州供电局已成立8个高可靠性示范区,年停电时间少于10分钟,其中中新知识城、南沙自贸区、琶洲总部商务区年平均停电时间最低降至2分钟以内,媲美国际顶尖水平,供电服务满意度在广东省和广州市公共服务调查中连续10年和18年获得了第一名,广州供电局将继续致力于不断缩短停电时间,全市将建成12个一流配电网示范区。


  精神传承 让红色基因和企业文化薪火相传


  初心是信念的坚守、是精神的传承。早在82年前,红色基因就扎根在广州电力事业的土壤里。


  1937年,广州电力管理处职工李梓高和冯秉乾在上级党组织的指示下成立了中共广州电力管理处党支部。


  到新中国成立前,广州电力工人英勇保卫电厂、迎接解放,再到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志同志领衔解放初广州电力事业的发展,是革命前辈们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来。


  1968年,毛主席将一篮芒果送给清华大学工宣队,由工宣队转送给全国具有代表性的工厂,表达对全国工人阶级的关怀。当时物资匮乏,芒果十分珍贵,数量少,不够送。有人想出了用仿制芒果代替。在那个特殊时期里,全国很多工厂都停工了,但广州供电公司(广州供电局前身)仍坚持生产。于是,电力部决定将仿真芒果送到广州。对广州电力人来说,这个芒果,是对电力人艰苦创业守业精神的最高表彰。


  “电光闪闪亮,弧光飞流星”,一曲广州老人才耳熟能详的电影原声,将记者带回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20世纪70年代,彩色纪录片《飒爽英姿女电工》影片,记录了广州成立全国第一个“三八”女子带电作业班的风采,也展示了电力工人当年巾帼不让须眉的奋斗精神。


  时光荏苒,互联网时代让当年的“铁姑娘”告别铁塔,绝缘斗臂车、两栖无人机等新技术、新应用纷纷登堂入室,协助电力工人更安全、更高效地进行线路检修。但“三八”女子带电作业班的时代精神却传承延续了下来。


  精神犹如火种,经年累月而生生不息。2019年,正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这个关键节点上,广州供电局积极贯彻落实南方电网公司推动党建工作的系列要求,做到思想立心,组织强根,廉洁正本,以一流党建引领和保障一流企业建设。


  新时代下,云大物移智技术推动电网企业数字化转型,各种科技创新层出不穷。但当年的奋斗精神与如今南方电网公司企业文化理念,依然紧密结合、内核不变,即:致力于当好新发展理念实践者、国家战略贯彻者、电力市场建设者、国企改革先行者和能源革命推动者,推动公司向智能电网运营商、能源价值链整合商、能源生态系统服务商转型。(郝思远 何靖治)


  》链接


  穿越70年,不停电作业“铁军”让羊城市民用上放心电


  不停电作业是在高压电工设备上不停电进行检修、测试的一种作业方法,是避免检修停电,保证正常供电的有效措施。工作内容可分为带电测试、带电检查和带电维修等几个方面。其对象包括发电厂和变电所、电工设备、架空输电线路、配电线路和配电设备。所有带电作业工人均应经过培训并考试合格,作业时应加强绝缘工具的现场检查和地面监护,应尽量退出自动重合装置,在雷雨等不良天气下禁止不停电作业。不停电作业的危险不仅仅是由于高压铁塔高度从几十米高到两三百米高,需要战胜高空恐惧的心理素质考验,也有高温天气下全身包裹着绝缘帽、绝缘服、绝缘裤、绝缘手套、绝缘靴、绝缘鞋套、绝缘披肩、绝缘护肘和护目镜,从头到脚密不透风的带电作业屏蔽服给作业人员带来的身体素质考验,还要面对高压电至少10千伏到几十万伏电压的“亲密接触”。


  而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不停电作业的开端,就不得不提起全国首个“三八”女子带电作业班了。


  开端 成立全国首个“三八”女子带电作业班


  “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男同志能干的,女同志一样能干。”20世纪七十年代,中国第一个女子带电作业班在广州供电局率先成立。从1971年组建到1979年解散,这个被喻为“三八班”的班组成为那个时代里电力娘子军的代表,被评为模范班组。


  爬软梯、徒手攀铁塔,对女性来说已经不容易,更不要说移杆子、换导线、换架空地线、220千伏带电收紧弧垂、高空清扫绝缘子、更换瓷瓶和防震锤这些高难度的工作了。当年的“三八”班成员冯慧共回忆起来,特别感慨:“记得那时要在高空放线,可能有4吨重,对我们女同志来说,真是一种力气活。”


  同为“三八”班成员的冯静,对与当年的师傅冯慧共一起共事的日子历历在目。她说,要保证不停电作业的安全,就要穿着用铜丝织成的特制均压服。最苦的日子是外出到英德、博罗等山区进行停电大修和巡线,带上煮饭的大锅,在野外差不多待上10天。那时巡线的条件很差,住在当地的小学校里,又没有地方洗澡,只好在桥洞下,拉上两块布,做成一个天然的浴室。“往往有些汽车开不进一些小路,我们就分头行动,两个女同志一起抬着4个大瓷瓶上山,真够累的,肩膀都磨起了血泡。”


  在1973年到1976年期间,每逢广州秋交会,广州供电局的“三八”女子带电作业班都向在秋交会采购的外国来宾进行不停电作业表演。冯慧共回忆,在广州市员村长阪,当时的红星变电站144号杆所在地附近有个小山坡,表演场地就选在那里。表演中,“三八”班的班员们徒手抓住铜棒去接触10千伏的高压电线,由于均压服的屏蔽作用,通过人体接地,铜棒上迅速拉出一条电弧,火花四射,电火花还发出“劈劈啪啪”的巨大响声。“现场外国友人很激动,拼命给我们鼓掌。”冯慧共说。


  “三八”班由一开始的5人,到最鼎盛时期的20多人,女电工们都很年轻,十八岁、二十岁的青春年华就这样流淌在高压银线下。


  变迁 组建“巾帼无人机飞行队”


  50年过去了,历经改革开放洗礼的供电先进女工,又产生了怎样的变化?


  2018年11月1日,广州供电局组建了一支由11位90后高学历女员工组成的“巾帼无人机飞行队”,由无人机替代了传统的人工巡线方式,运用智能化科技手段,运用无人机开展高压线路巡查,每一基塔不停电体验只需8分钟,虽然工作方式发生了改变,但是电网女工独立自强的精神,电网人服务人民,点亮万家灯火的初心却始终不变。


  据输电管理所负责人介绍,过去的输电线路巡查采用的是望远镜人巡模式,巡线过程中需要徒步翻山越岭,耗费大量体力,因此参与巡线工作也以男性员工为主。然而随着智能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无人机技术的引进,广州供电局开始利用无人机开展线路巡查,逐渐向机巡模式转化。


  “机巡对体力的要求大大降低,而女性心思更为细腻,操作精细,参与无人机巡查工作具有一定的优势,而事实也印证了这一点。”输电管理一所负责人介绍说,“巾帼无人机飞行队”队长陈奕凡是他们组建该队的灵感来源之一。据介绍,陈奕凡是输电管理一所增城巡维站的一名班组员工,也是当时为数不多参与巡线工作的女生之一。在7月的一次线路巡查任务中,持有APOP证书的陈奕凡使用了无人机开展工作,凭借精准细致的操作迅速查找出了线路故障,很好地完成了工作任务。受此启发,输电管理一所萌生出了要构建一支无人机巡线女子军的念想,希望能让更多女性员工加入无人机巡线队伍中来,推动无人机巡检技术在所内的发展和普及,促进运维人员的无人机巡检技能水平提升。


  “从‘基本人巡’向‘机巡为主、人巡为辅’的新型线路运维模式转变,是广州供电局的发展方向,这是大势所趋。”输电管理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采用机巡的优势显着,不仅节省体力,降低人巡的危险性,效率相较人巡提升12倍,而最重要的是能提升巡查的准确性。”无人机的巡线技术只是广州供电局在“向科技要人力”“云大物移智”探索实践中的缩影,拥有特大型城市电网的广州供电局致力于成为改革与技术创新的先行军。


  “巾帼无人机飞行队”不仅传承了前“三八”女子带电作业班坚韧的巾帼精神,还是新时代科技创新的象征。“该团队取名‘巾帼’就寓意对优秀前辈精神的传承。”输电管理一所负责人介绍。如今,这群90后女孩运用智能化科技手段保卫电网安全。新中国成立70年来,电网工作方式发生了巨变,工作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但是电网女工独立自强的精神、保卫电网安全的初心却始终不变。


  70年砥砺奋进,70年春华秋实。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是不断创造伟大奇迹、彻底改变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70年。广州供电局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向社会承诺“提高供电可靠性,减少停电时间,为客户提供金牌服务”。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广州供电局将提高供电可靠性这条主线贯穿到每一项日常管理中,通过实施综合停电计划管理、转供电管理、停送电作业和现场作业精细化管理“四大管理措施”,以及启动配网带电作业、提高10千伏馈线重合闸成功率、推行设备状态监测及状态检修、推进配网自动化建设等“四大技术措施”,全面提高供电可靠率。


  更多精彩信息请关注中国农村电气化网!

来源:中国电力网

标签:广州供电,广州,高质量发展,坚强电力保障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2,010-63231638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