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行业速览

行业速览

甘肃电力:唱响陇原扶贫之歌

——国网甘肃电力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作者:陈晓巍 胡俊林  2019-11-26

  国庆前夕,甘肃静宁县余湾乡胡同村的苹果红了,镇原县安岔村的万寿菊喜获丰收,民勤县爱恒村30亩蜜瓜成为贫困户的“甜蜜事业”,西和县大桥镇46户183人喜迁新居用上了新电器,李坪村农余合作社现代化的花椒色选机、烘干机、冷藏车投入使用……


  地处大西北的甘肃,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是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硬骨头”。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叶军说:“作为国家电网有限公司驻甘央企,坚决扛起脱贫攻坚政治责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举全公司之力,集全公司之智,在甘肃决战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社会征程中贡献国网力量。”


  近年来,甘肃电力把脱贫攻坚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聚焦电网建设与改造、光伏扶贫项目接网和定点帮扶三大重点领域,在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当排头、作表率、树标杆。推动产业扶贫、教育扶贫、消费扶贫、科技扶贫等一系列举措落地,真正为贫困村民增添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脱贫攻坚 电力先行


  陇原大地,动力电改造给全省村民带来巨大变化。


  “公司投资6.85亿元对6220个贫困村中尚未通动力电的891个贫困村实施动力电覆盖改造。施工高峰期全省有10000人同时施工,创造了农网改造甘肃速度。”甘肃电力配电处副处长周虎介绍说。


  “在三相动力电进村时,我特别想接,无奈要照看家里走不开,我就给供电所的人打了个电话,他们还真的来了,一切手续都是在我家里办妥当的。这服务,非常好啊!”说起服务,通渭县花湾村养殖户杨红生激动地说。


  民勤县爱恒村11个社,现已完成6个社的0.4千伏线路改造,全部采用绝缘导线。村书记李发才高兴地说:“由于地处腾格里与巴丹吉林两大沙漠的边缘,过去,刮场风就没电了,现在供电既安全又可靠。有了电力保障,民勤县就成为阻挡沙漠的绿洲。”充足可靠的电力,为民勤湖区开展节水灌溉、发展设施农业、实现产业升级创造了有利条件。


  甘肃电力工会主席王海涛介绍,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甘肃省农村规模化种植、养殖、农产品深加工、扶贫车间、产业园区等发展迅速,对供电能力、供电可靠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服务农村能源革命,是实现产业脱贫的另一重要途径。甘肃电力加大农网投资力度,2018~2020年在全省81个县(区)三年计划农网投资113亿元,其中35个深度贫困县投资47亿元。积极推进农村地区再电气化进程,紧密衔接各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煤改电和光伏扶贫产业发展规划,及时建好配套电网。仅2018年易地扶贫搬迁配套项目就解决了816个安置点通电问题,惠及贫困户约12.63万人。


  截至9月26日,投资48.34亿元的甘肃“一区一州”和18个省定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电网工程提前3个月竣工,实现了甘肃省深度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由“用上电”向“用好电”的历史性转变。


  定点帮扶 情系百姓


  泾川县红河乡田赵村贫困户蔡燕全家6口人,前些年跟丈夫田杰一直在陕西咸阳打工,由于夫妻二人没有手艺,经常干些保安、货运等勤杂工作。2018年,平凉供电公司帮扶工作队帮她移栽860多株辣椒苗,在棚里挂了6个加温灯。31行辣椒苗,她跟照顾孩子一样精心,每斤卖到了3元多。一年时间,就从贫困户华丽转身为致富能人。


  在蔡燕的带领和驻村帮扶工作队帮扶下,田赵村今年兴起种菜种植花卉热潮。目前全村种植花卉面积达110多亩,覆盖贫困户30户。日光温室12座,钢架大棚19座,套种西瓜、马铃薯、辣椒129.04亩,种植露地蔬菜、花卉29亩。全村苹果园(新幼园)达到230亩。驻村工作队帮助村民成立了泾川县花香田赵花卉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入社率实现全覆盖。


  这是该公司定点帮扶对外捐赠投资999万元项目的实施效果之一。


  在渭源县会川镇河里庄村万明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十几平方米的养殖棚里,156只母羊被养得油光水亮,全村的贫困户心里乐开了花。一名贫困户自豪地说:“跟着合作社养羊,我已顺利摘掉贫困户的‘帽子’。”


  “按照今年的行情,存栏的母羊可以增加一半,而且寄养模式让我们省心又省力。”提起渭源供电公司帮扶村创办的“331+养殖合作社”时,该公司经理崔同武脸上露出自信的笑容。为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该公司积极探索“合作社+贫困户”脱贫模式,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免费赠送母羊羔,大大激发了农户的养殖积极性,解除了农户种源、技术、销售上的后顾之忧,降低了养殖风险,提高了养殖综合效益,实现了养殖户、贫困户走上产业化致富道路。


  小山村村民张拜仲说:“以前种植药材,从种植、销售都靠自己,自从有了合作社,我们只管种植好,像销售渠道这些就不用考虑了,合作社都替我们想好了。”对于村民顺利脱贫,该村支部书记牟付军信心满满:“我村今年种植了100亩中药纹党,按照市场行情,明年可以收益30万元,到时脱贫大有希望。”


  泾川县红河乡田赵村68岁的现代“愚公”田沛因凿山打洞,3年时间挖通了一条长200米、宽1.7米、高2.3米的隧道被媒体多次报道,但是多年来他一直没有找到脱贫致富的产业。今年,帮扶工作队带田沛发展林下养鸡,在村里挖鱼塘、发展养鱼产业,流转土地尝试种植石竹、金鸡菊和钓钟柳等花卉,他脱贫致富的故事续写了新的传奇,再次惊动了媒体。


  记者在天水市武山县四门镇松树村看到,帮扶干部刘军明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三变”改革模式,动员身体有残疾的村民租用土地500亩,组织种植架豆820亩,建成了库存360吨果蔬保鲜库1座,养殖生态鸡5000只,形成了种植、养殖加工为一体的综合合作社,架豆成为群众增收的“香饽饽”,户均增收9000元,年产值达367万元。村民管保林将漫山遍野的山野菜苦苣等制成酸菜浆水,普通的野菜深加工、泡菜腌制做成了大产业。“没有电力企业帮扶,我的小合作社年产值不可能达90万元,不可能销售到全国各地。”管保林说道。


  “多少次迎着朝霞走到小村口,多少次踩着泥泞跋涉在山沟,多少次翻山越岭浑身汗湿透……”唱着“扶贫歌”,甘肃电力人走村入户,开展培训、精心帮扶,发展产业、长远筹谋,真真切切帮助群众脱贫。电力帮扶成为陇原大地上助推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生态银行”,为全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更多精彩信息请关注中国农村电气化网!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标签:甘肃电力,陇原扶贫,甘肃电力,脱贫攻坚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2,010-63231638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