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FAST工程总工艺师王启明为“天眼”供电服务队送上锦旗。南网传媒全媒体记者 赖增鹏 摄
观众翻看感动南网特刊,了解人物事迹。南网传媒全媒体记者 周志旺 摄
媒体记者聚焦颁奖礼。南网传媒全媒体记者 李志杰 摄
现场观众被获奖者事迹所感动现场观众被获奖者事迹所感动。南网传媒全媒体记者 赖增鹏 摄
泪水、大笑、掌声,这是第六届“感动南网”颁奖礼的关键词。
《中国电力报》记者黄怡亮在朋友圈埋怨为何无人提醒她带纸巾,感动人物此里吾堆、张芳林,特别致敬环节方传齐、杨再怀的故事一再戳中她的心窝。直播镜头扫过现场时,观众席里不少人在悄悄抹眼泪。
当然,现场更多的还是笑容。自嘲工作狂的广东电网公司电力现货市场攻关团队,随时唱起藏歌的此里吾堆,还有深入浅出讲解技术的“博士天团”——南网科研院深井接地极项目团队,他们引得大家微微一笑、开怀大笑、敬佩地笑,也收获了一轮又一轮的掌声。
快乐勇者,因为热爱而前行
“苦不苦,累不累?”这是家人和台下观众最好奇的一个问题。获奖个人、团队的回答五花八门。
此里吾堆,云南羊拉乡的守望者。乡里有4个村子,是他的服务区域,全部走完要两个月。在这样一个猴子都不想去的地方,此里吾堆待了15年,但他真不觉得苦。他拿出自己的秘密武器——羊拉弦子。开口就来的藏歌让人不由自主沉浸其中,翻译成汉语:“我喜欢白色上加一点点白,就像白色雪莲开在雪山上;我喜欢绿色上加一点点绿,就像绿色鹦鹉在森林中歌唱。”雪莲、雪山、鹦鹉、森林,如此纯粹,如同他的自况。一生太短,一瞬好长。走下台时,他仍然紧张得大喘气,在高原平静自若的他,来到台上心情很激动。这座奖杯他会珍藏在供电所,“以此激励我和我的伙伴,继续守望羊拉。”
“风餐行者”在网络上有着超高的人气,耳边大风呼啸,筷子扒拉饭的声音显得那么孤独。这是超高压公司大理局输电管理所员工的常态。他们都是90后,平均年龄才25岁。颜世成台上一副笑嘻嘻的模样,拒绝承认自己苦。他说,上塔前大家都经历了严格的培训,到了塔上严格遵守规章流程。主持人追问:“那为何从未告知家人自己的工作内容?”这几位妈妈心尖儿上的儿子、妻子心上的丈夫侃侃而谈:“现在已经跟他们分享过、保证过。”颜世成还在台上一脸严肃地保证要“成为老师傅”,继续为西电东送作贡献。
广东电网公司电力现货市场攻关团队则一路笑嘻嘻。但若让他们吐槽,也可以说很久:“工作群名从半夜两点干活改成半夜三点干活,最后改成半夜四点干活。”苦是真苦,但是兴奋、快乐、成就感也实有之。“等我们退休后,回忆这段闪闪发光的日子,会特别开心。”段秦刚寻思着能否把奖杯带回家抱两天,发现不可行后又在打搞个复制品的主意。扎着五彩发带、戴着火红耳钉的蔡秋娜经同事提醒才晓得她是今年上台领奖中的唯一女将。对此,她笑嘻嘻说大家都很厉害,当被问到工作内容时,她立马切换频道,科普起电力现货市场。这是一群发自内心热爱工作的年轻人,颁奖礼结束后他们会接着回去忙工作,庆祝这件事过两天再说。
因为热爱,所以世人眼中的苦就不是苦。因为热爱这份工作,他们把苦凝聚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成果,为企业创造了极大的价值。吴树鸿为评审做了40几页的PPT,采访过他的记者何石忍不住羡慕他:“吴树鸿是‘永动机’,他对生活、工作太有热情了。”采访结束时,吴树鸿给他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各种发表的论文、做的思维导图、笔记。爱与努力,让吴树鸿有了被人羡慕的“万能口袋”。还有“继保神医”王其林,他就像武侠小说中的扫地僧,默默耕耘,不求名利,只为把最爱的继保专业钻研到极致。
因为热爱,所以努力;因为热爱,所以挑战。因为热爱,他们把问题一个个解决掉,他们是快乐的勇者。
平凡人生,因为坚持而不凡
为什么是他们?阳昌彬也一直在问自己:“为什么是我?那些事,只是我随手做的啊。”他是广西桂林黄沙乡一个普通抄表员,他随手做过这样一件事情。有一次他发现一户孤寡老人的电费比上个月少了几块钱。不懂什么叫大数据的阳昌彬决定专门过去看看,发现老人洗手间的灯坏了一个月。他随手帮老人修好了灯。他不明白,这样的举动有什么值得夸赞。
张芳林也在问自己,儿子在27岁时永远离开了他。怎么办?是荒芜还是大爱?张芳林继续了之前的救援事业,他的足迹遍布老挝,中国的汶川、九寨沟等地,他帮助了很多孩子。颁奖礼上那些孩子稚气地喊着:“张爸爸,我们爱你。”张芳林隔着屏幕回了一句:“我也爱你们。”爱是他的梦想,也是他与这个世界打交道的方式。
很多人想追问王福和,为何能舍弃一生的收藏,捐建这么一个灯博物馆。如果不捐,而是卖掉,那留给自己或者子孙的是一大笔物质财富。但是王福和,就是捐了。比起钱财,他爱电带来的光明,他爱更纯粹的永久。
吴锡敏的儿子也在追问他,为什么爸爸经常不在家?为何每次只能看到冷冰冰的零花钱。王志文的女儿想知道总是把“万无一失”挂在嘴边的“零之守卫”,为何总是对她食言?谢柳俊的妻子也想追问,为何在最需要的时候,他总是不在?为何要将自己置于埃博拉肆虐的疫情之地?
他们也是肉身凡胎,他们也是别人的父亲、丈夫、儿子。工作不允许他们有失,妻儿更不允许他们有失。但,他们晓得,平凡岗位上的父亲做的是很平凡的事业,在中国最苦的地方建设输配电工程,站在背影处守卫万家灯火。但,他们不是无名者。他们终将被记取,因为在时间流逝中,他们从未虚度,而是把握住了寻常与不凡的平衡。
担当使命,因为初心而坚守
高与低之间,需要顶天立地的人来衔接。“一带一路”倡议、建设“绿水青山”、打赢脱贫攻坚战、科技创新……每一项都需要脚踏实地的人一步一个脚印地落实。
苏远清在1986年的日记本里就立下要帮助乡亲们拔穷根的志向。30多年过去了,他成了老先生,但是这个志向却愈发清晰。51岁的时候,他到贵州绥阳伞水村当驻村干部,把全村1047户人家的板凳坐了一个遍,拉来了20多个脱贫项目,涉及资金2500多万元。2017年,伞水村如期脱贫。苏远清仍留守于此,帮助当地建设美丽乡村。
广西东兴江平镇京族三岛,有着名的北仑河口自然保护区。在广西电网公司白鹭保护队与当地鸟类救护站、村民的携手下,白鹭数量增至3万只。这一切,在颁奖礼上变成了一个简短的视频,一只白鹭出镜“讲述”心声,他们口耳相传“蓝色衣服人类”是守护者,只要闻到那“黑色胶皮的电味”就不用怕。而“蓝色衣服人类”也热爱这一只只白鹭,“绿水青山不应该停留在口头上,而是应该落在实处。”获奖团队成员韦艺说道。
老挝“南塔先锋队”成员来自两个单位,一个是南网国际公司,一个是调峰调频公司。被问到奖杯摆在哪里,4位领奖代表笑嘻嘻地说:“这非常好解决,就摆在老挝南塔河水电站,那是我们共同工作的地方。”要退休的朱鹏程则急于要把手中的技术经验尽快传给老挝的徒弟,“倾囊相授,不带半点藏私。”
“博士天团”——南网科研院深井接地极项目团队在颁奖礼上特别引人瞩目。团队成员胡上茂博士说,深井接地极之难就像在血管里做微型手术。“具体说,4个操场大的东西竖着放到地下,深度达1000米,意味着把两座小蛮腰高度的电器材料,放到只有装菜的盘子那么大口径的井中。接地极就像埋在地里的热得快,埋得越深,对地表影响越小,且缩小占地面积。”如此难,世界上并无先例。然而,他们成功了。后台采访他们时,他们欢乐得像孩子。争相与奖杯合照留念,然后回去继续做科研。
使命必达的还有贵州电网公司“天眼”供电服务队。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FAST工程总工艺师王启明现场为这支服务队送上“天眼无边,南网有力”的锦旗。台下,王启明说,从FAST工程开建起,这支服务队就在那里。“他们对我们有求必应。”今年7月30日,FAST第二电源投运,“不容闪失”之外再加一层保险。“守护大国重器,是我们的使命。”为达使命,他们闭着眼睛都能说出“天眼”的用电情况,对服务路上哪里转弯哪里上坡哪里落石都很熟悉,他们围绕着1.57公里的“天眼”钢梁,走过3000多圈。
南网传媒全媒体记者 刘杰
第六届“感动南网”获奖名单
第六届“感动南网”获奖个人
风餐行者 超高压公司大理局输电管理所员工
吴树鸿 广东电网公司佛山供电局配网调度值班员
吴锡敏 广东电网公司能源发展公司输电第四分公司项目经理
谢柳俊 广西电网公司送变电建设公司线路工程部副主任
阳昌彬 广西电网公司五通供电所黄沙营业点中级作业员
此里吾堆 云南电网公司迪庆德钦供电分局羊拉供电所所长
苏远清 贵州电网公司遵义绥阳供电局驻伞水村驻村干部
张芳林 贵州电网公司贵阳乌当供电局配网检修员
王福和 海南电网公司海口供电局下洋变电站退休职工
王志文 广州供电局保供电部发电车班班长
王其林 深圳供电局变电管理一所继保专责
第六届“感动南网”获奖团队
广东电网公司电力现货市场攻关团队
广西电网公司白鹭保护团队
贵州电网公司“天眼”供电服务队
调峰调频公司、南网国际公司老挝南塔河电站管理团队
南网科研院深井接地极项目团队
》网言网语
@南网50Hz、@知行南网对第六届“感动南网”颁奖礼进行了全程高清直播。在约140分钟的网络直播中,共14.34万网友在线观看,3.93万网友点赞,2300多名网友在线参与互动评论。南网报挑选并刊发部分网友的评论,一起感受感动的力量和温度。
●伟大出自平凡,成功源于细节,榜样们朴实感人的故事诠释了“人民电业为人民”的企业宗旨!
——@格物致知er
●大爱流芳雨润成林,张芳林,你用救援行动诠释着初心,尽显人间真情,向您致敬!
——@吉亭
●吴树鸿让我相信,原来平凡人踮踮脚,也可以触及梦想。
——@Hblingbling
●从一盏灯,到一个故事,再到民族情感纽带,收藏的意义在不断升华。
——@Nothingtosay
●黑暗不可怕,因为有人愿意历尽千辛万苦带来光明!
——@池鱼故渊
●本次颁奖礼让我收获颇多,榜样的力量不会随着时间而消逝,反而会历久弥新。
——@罗琦琦
●感动是一种让人特别期待的情感,哪里有感动,哪里就会有勇气!
——@罗紫酲(口水淌美味炭烤)
》聚焦
爱,让生命延续
领奖后,张芳林走下领奖台。 南网传媒全媒体记者 赖增鹏 摄
人生由无数个相遇、告别组成。所谓天人永隔,意味着告别后不再重逢。12月20日举行的第六届“感动南网”颁奖礼上,张芳林儿子生前的一段语音,让在场观众为之动容。
“你走的时候记得把那些(救援)装备带全,注意安全,早点回来哈。”参与义务救援10余年,张芳林此前很少听到来自家人的叮嘱。
“能瞒多久就瞒多久,直到2017年再也瞒不下去。”张芳林说,为了不让家人担心,每次参与搜救行动,他都瞒着家人和同事,谎称去旅游爬山。从事公益活动10余年,张芳林不仅加入红十字会,不定期参加无偿献血、关爱留守儿童等公益活动,还先后加入了“弘剑”“生存者”“贵州众志”3个民间救援队,帮助、救援过的人数早已数不清。
前一日彩排时,张芳林与阳昌彬一同在后台候场。先上场的阳昌彬有点紧张,张芳林在一旁宽慰他:“别紧张,我们确实做了这些事,主持人问什么我们就说什么。”他还说起了贵州的山如何奇特,让阳昌彬和记者得空一定要去看看。
轮到张芳林上场彩排了。后台灯光昏暗,听到短片里提到儿子,他下意识地接了一句:“哎呀,怎么把这个放进去了?”张芳林不喜欢别人提起已逝的儿子。十几年来,他救了很多人,做了很多好事,但面对病魔的侵袭,这个坚强的汉子束手无策,“还是会伤感、愧疚。”生死的话题太过沉重,记者一时不知该如何安慰。短暂的沉默后,张芳林主动接起话茬,聊起了贵州的雪。
痛。看到灾难现场老百姓哭得撕心裂肺,张芳林全身发软,“心真的好痛。”见多了生死,让张芳林倍加珍惜生命。他感慨,大自然面前,生命太脆弱、太渺小了,像一粒沙子,瞬间就能被风卷没。而与天争命,竭尽全力再救一个人,是他努力的全部意义。2018年,27岁的儿子因癌症溘然离世,这个坚毅的男人没有被击倒。用3天时间一手操办儿子的后事,张芳林将悲痛埋藏在心底,投入到抗凝冻保民生的工作中。那段时间,同事刘智果吃早餐时遇见他,“虽然眼神透着哀伤,但整个人还是乐观的。”
颁奖礼正式开始前,导演找到张芳林,专门与其沟通等会儿在台上能否提及儿子逝世的事情。张芳林答应了。“他们有他们的想法,如果你要求,我也可以说。”已过知天命的年纪,张芳林上面还有两个80多岁的老人,“只能慢慢放开心胸,老是沉浸在往事里肯定不行。”人生也许就是不断地放下,张芳林正在学习。
“张爸爸,我们都爱你。”“你的礼物我们都很喜欢,我们都很喜欢你。”颁奖礼现场,张芳林帮助过的孩子通过视频向他表达爱意。看到这一幕,张芳林泪中含笑,笑中带泪,“虽然我失去了一个孩子,但我得了千万个孩子,真的很感谢他们。”
利用休息时间做公益,张芳林从没想过索取任何回报。局里负责新闻宣传的同事刘志玉是张芳林的老朋友,这一次陪同他来到了颁奖礼现场。“张芳林不想让人觉得他在作秀,还记得刚开始采访他时,他总是说,‘别问我了,我发图片给你,你就看吧。'’不要给我打电话了,忙得很。‘”
张芳林个子不高,却把沉甸甸的责任揽上身,他总感觉自己做得还不够。走到台下,他对记者说:“帮助孩子们的时候,想着他们也是我的儿女。”回贵州后,他计划和救援队的队友们到福泉市,探望一位失去双亲的7岁小女孩。
也许因为记者与他逝去的儿子年龄相仿,他逐渐打开了话匣子,和记者回忆起儿子。生日12月12日,身高一米八三,“个子好高,我开玩笑说这是基因突变。”现在,张芳林还会梦见儿子。“梦见他找我要钱。”还记得,儿子爱出门玩耍,中途钱却花光了,“那就打钱给他,不给不行啊,不然他回不来了。”
阴阳永隔。不同的际遇指引我们前往不同的方向,或悲伤、或欣喜,听起来无奈,但生活就是这样。人生在世,张芳林在努力学懂这门课。
南网传媒全媒体记者 陈细英
更多精彩信息请关注中国农村电气化网!
标签:感动南网,颁奖礼,侧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