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随着北京冬奥会雪上项目测试活动圆满落幕,白雪皑皑的延庆赛区也由喧嚣归于平静。为期10天的供电保障中,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10786名保障人员披星戴月、尽职尽责,用行动书写冰雪盛宴背后的电力密码,交出冬奥首场“模拟考试”的满意答卷。
厉兵秣马 组织体系协同高效
“本次冬奥测试活动是磨炼队伍、检验能力的一次宝贵机会,要通过全流程、全要素演练,充分发现问题隐患,全力以赴做好供电保障工作。”北京电力接连召开冬奥会电力保障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主要领导的要求掷地有声。
北京电力落实国家电网公司“精细、精致、精彩”的工作要求,编制完成总体方案、专项方案和应急预案,统筹推进筹备阶段185项重点任务和临战阶段60项重点任务。经过一年多的厉兵秣马,强大的电力保障中枢已然构筑。该公司搭建起以总指挥部为统领,现场指挥部为支撑,各分指挥部及保障团队协同配合的三级保障体系。现场指挥部下设综合协调组、技术保障组、运行保障组等6个工作组,主要协调解决保电过程中的突发问题,及时掌握上级保障工作部署,密切跟踪赛事安排,组织督导各单位保电工作。
精细精益 供电保障万无一失
2月19日,当第一位运动员从国家高山滑雪中心赛道驰骋而下时,在场的很多工作人员流下了热泪。此时此刻,强烈的自豪感在延庆供电公司高山滑雪机动运维班队员心中涌动。体育院校毕业的他们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冬奥供电保障团队中的一员,脚踩雪板,在一台户外箱式变压器前“刹车”,对电力设备进行巡视检查。
依山而建的延庆赛区是北京冬奥会建设难度最大的赛区,最高海拔2198米。在这个曾经无路、无水、无电、无通信的山区,广大建设者建起了国内首条雪车雪橇赛道和第一条符合奥运标准的高山滑雪赛道。
“冬奥会保电与以往不同,延庆赛区天气寒冷、山地陡峭、设备点位分散,对供电设备和保障人员都是极大的考验。”延庆供电公司高山滑雪中心运行保障组组长贾孟丹说。
在按期完成冬奥测试活动临电工程的基础上,该公司又将“云招聘”的13名专业滑雪运动员分配到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保障团队,组建了一支特殊保障团队,以动态滑行方式负责赛道周边20个箱变的巡视检查、测温测负荷工作。
“大家要仔细检查供电设施有无渗水情况,及时清理箱体周边的积雪。”团队电力副经理张建光边说,边走到一台处于低洼位置的UPS箱前,拂去上面的积雪,弯腰打开箱门,检查自动加热开关投入情况。
雪车雪橇赛道冰面晶莹光滑,制冰期间采用氨气制冷,需要持续用电。比赛期间对灯光照明要求极高,不允许丝毫差池。“保障人员在4个区域、12个保障点位定点值守看护供电设施,全力确保照明、塔台等重要负荷‘零闪动’。”张建光说。
科技支撑 智慧保电坚强可靠
冬奥测试活动举办期间,坐落于北京冬奥组委首钢办公区的指挥部首次亮相。为确保其正常运转,石景山供电公司组建了非竞赛场馆保障团队,全程参与供电保障。
2月25日7时,队员管正伟和史联刚收拾好工器具,来到位于指挥部附近的配电集装箱巡视点位,仔细检查设备运行状态,对配电柜、UPS设备进行测温。
在此过程中,大到设备运行状况,小到人员到岗到位情况,都被包括冬奥场馆数据监测系统、智能化供电服务指挥系统在内的数字化系统“尽收眼底”。
北京电力首次应用数字化保障指挥新模式,在场馆侧建立现场监控指挥中心,为供电保障安全管控注入智慧基因。“与原有依靠人工巡视、设备出现故障后人工通知处理的传统保障模式不同,新模式主要通过大数据研判,打造功能完备、通信可靠、网络安全和技术先进的指挥监控数字化支撑体系,力争将故障化解在萌芽状态。”北京电力冬奥现场指挥部运行保障组组长李冀介绍说,这种创新模式是第一次运用在该公司全范围保电中。
在山地媒体中心停车场,服务低碳冬奥的发充储放示范充电站竣工投运,综合实现交直流配网、分布式能源发电、充电设备、储能系统之间能量的互动融合和灵活调配,提高赛区供电可靠性。在赛区安检门口,国内首辆大容量氢能源发电车投入使用,在为专用大巴车充电、提供绿色应急电源等方面通过了实战检验。在重要保障点位,像雪屋一样的充气式保障舱是供电保障人员的“家”。它采用双层充气式设计,由光伏发电和柴油发电机搭配提供电能,还搭载了储能、监测、取暖装置,能够承受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
标签:北京电力,冬奥保电,满意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