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论文汇编 > 技术论文

技术论文

电容器损坏事故分析

  2007-05-25

摘要:针对10 kV并联电容器集中补偿装置因过电压损坏事故,结合变电站的运行方式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电容器;集中补偿;过电压

中图分类号:TM53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0867(2007)04-0023-02

某110 kV变电站为无人值守站,装设10 kV并联电容器成套补偿装置,于2003年8月安装并投运。2006年4月,检修人员对该装置进行春季预防性试验时,发现分组电压电容器2C、3C、4C集合式并联电容器鼓肚、壳体严重变形,4L电抗器器身大面积发黑,其中4C变形最为严重。于是,与设备厂家联系,进行了更换并加装了保护装置。同时,对此次事故进行了分析。

1 故障原因分析

1.1 装置配置

该站集中补偿装置采用室外防护箱布置方式,VQC自动无功控制装置,在主控制室内,电容器、电抗器、分组开关等设备安装在防护箱内,补偿容量5000 kvar,配置6%干式串联铁芯限流电抗器,分成4组自动投切,每组1250 kvar,三相集合式并联电容器(内熔丝保护)。详细配置如图1所示,其中,QS为隔离开关,FV为金属氧化物避雷器。


图1 一次接线图

1.2 原因分析

从故障的现状可以判断出,此次故障是由于分组电容器2C、3C、4C和4L电抗器内部长期发热导致的,从过电压、电容器的布置方式和运行方式出发,结合运行记录,进行了原因分析。

如图2所示,该110 kV变电站35 kV出线1回,主供35 kV某农业变电站(以下简称A站);10 kV出线6回,其中,工业专线2回,与A站的10 kV联络线1回。正常运行方式下,A站2台主变压器停运,通过10 kV联络线带其全部负荷;非正常运行方式下,35 kV电源进线2向A站供电,启用2台主变压器,且通过10 kV联络线,向110 kV变电站10 kV母线供电。110 kV变电站和A站所带负荷中,农业负荷占有较大比重。由于农业线路长,供电半径大,通道清障不彻底,部分铁件、瓷件等老化,在遇有风、大雾、阴雨等天气时,经常出现单相接地故障,导致非故障相电压升高。运行记录显示,2006年1~4月份,单相接地次数达16条次,最高相电压达到11.69 kV。而目前35 kV、10 kV系统为中性点非有效接地系统,据有关规程规定,单相接地故障时,可允许故障线路继续运行1~2 h。因单相接地而导致的非故障相电压升高,数值虽然不是很大,达不到电容器出线保护过电压整定值,也不能使电容器保护熔丝熔断,但故障时间长、次数多,是造成电容器鼓肚、壳体变形的主要原因。同时,2006年3月份,110 kV电源进线有施工任务,两站在非正常方式下,110 kV变电站VQC装置无法应用,A站2台主变压器为无载调压型,第二电源点距A站较远,为保证电压合格率,调高了2台变压器的档位。可是,在用电低谷时段,由于负荷轻导致电压经常越过上限。且在近1个月的时间段内,110 kV变电站一直固定使用第四组进行无功补偿,致使4C和4L长期运行,电容器变形、发热较为严重。


图2 运行方式

另外,该补偿装置的布置方式为室外防护箱型式。所谓防护箱,即用钢结构作为框架、四周及屋顶填充彩钢复合板而制作的小室,占地面积小,同时内部立体空间也小,无专用的维护、检修、巡视通道,也不利于布式热通风,在夏季时内部温度经常达到50 ℃以上。然而,对于并联电容器而言,运行温度是保证电容器安全运行和使用年限的重要条件。可以看出,箱内温度过高,也是导致电容器发热损坏的原因之一。

2 对策

2.1 配置分组保护

针对单相接地故障等引起的过电压,现场在电容器分组回路中加装了不平衡保护,即开口三角电压保护,如图3所示,将TV的一次侧与单星形接线的每组电容器并联,二次线圈结成开口三角形,在三角形连接的开口处接1个低整定值的电压继电器(可加装时间继电器),其动作出口接至分组跳闸回路,并发出信号上传调度。值班人员根据动作信息,判断跳闸原因,若是接地故障,待故障消除后,可重新投入运行;若是电容器内部故障,则让该组退出运行。自2006年6月投运以来,故障时动作可靠,电容器运行良好。


图3  单组开口三角电压保护接线

2.2 充分利用VQC装置的自动控制功能

VQC装置,即无功电压综合自动控制装置,能够实现对变压器有载分接开关的自动调整,和电容器的自动循环投切,达到无功就地平衡、电压合格的目的。但上述功能的实现,依赖于该装置运行方式的设置。一般而言,VQC装置有4种运行方式,即电压电容综合自动、电压自动电容手动、电压手动电容自动、电压电容均手动。对于该110 kV变电站和其他无人值守站内的VQC装置,明确规定必须设置为电压电容综合自动方式,无特殊情况不得任意改变。因为如果将运行方式设置为电压电容均手动,就相当于没有安装VQC装置;若单将电容设置为手动,则因目前调度监控中心很难控制到电容器各分组投切开关,易出现固定1组或多组投切的情况,可能导致类似故障中4C、4L严重发热的情形;若单将电压设置为手动,则增加了值班人员的工作强度。同时,两者当中任何一个设置为手动,都将影响自动综合控制的效果,使VQC装置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利用。

另外,将其运行方式设置为电压电容综合自动后,有可能调压次数增加、分组投切开关动作频繁,有些检修、维护人员认为会影响有载分接开关和投切开关的使用寿命。这是一个误区,因为设备本身在制造、生产时,已经考虑到此方面的要求。

在采取上述两项措施的同时,针对此次事故,还在室外防护箱内加装了测温装置和自启动轴流风机,并计划对A站进行VQC改造和更换2台主变压器。

为了防止此类故障的发生,除了配置必要的保护、充分利用VQC装置、合理选择补偿装置的布置方式以外,还应加强设计时的设备选型,如选用单相式集合并联电容器,以减少事故发生的损失。同时,还应重视并联集中补偿装置安全运行,加强巡视,定期清扫、测温、试验等。

标签:电容器,事故分析,电力电容器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2,010-63231638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