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电网公司贵港供电局在近期加强防山火宣传。 方天学 摄
春风又绿江南岸,山火防控正当时。随着清明时节临近、春耕生产展开,我国南方地区山火风险持续攀升。作为电网安全运行的重大威胁,山火易引发线路跳闸、设备损毁等连锁反应。近年来,南方电网系统各单位创新实践,构建起覆盖“监测—预警—处置—修复”全链条的山火防控体系,以科技赋能、政企协同、生态共生“三驾马车”,筑牢防山火安全屏障,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科技赋能
打造全时空智能监测预警网络
在贵州电网公司安顺供电局生产指挥中心,一块巨大的电子屏幕上,输电线路走廊的热成像图实时更新。依托“卫星+无人机+智能终端”空天地综合监测体系,该局实现了火情10米级定位精度,较传统方式提前30分钟预警。今年3月,当西电东送重要线路——500千伏安青双回线突发山火时,系统立即触发告警,值班员通过南网智瞰平台查询火情坐标、距离等关键信息,启动三级应急响应机制。从发现火情到线路恢复正常供电,全程仅用92分钟,较标准处置时限缩短40%。
这是南方电网科技防火的生动实践。今年以来,海南电网输电分公司运用“视频+AI”系统,对火源、烟雾等异常情况的识别率达80%以上,成功处置59次山火告警;广东电网公司中山供电局建成全市域输变配无人机联合巡检样板工程,部署128套无人机机巢实现镇街全覆盖自主巡检,自主研发能精准辨识本地树种的AI识别系统,构建高空、低空、地面“三张网”,实现火情“实时感知、秒级预警”;云南电网公司楚雄供电局接入500余套林草“天眼”视频,结合AI识别工具实现山火自动告警率100%,外破隐患动态识别率达70%;贵州电网公司六盘水供电局部署5000余台在线监测终端,24小时全天候监控山火隐患点,日均抓拍16万张照片。
技术创新带来的不仅是效率提升,更是防控理念的转变。云南电网公司防灾减灾中心技术员王国芳介绍,AI算法每秒可分析200张图片,通过海量数据训练,系统误报率从15%降至1.2%。在楚雄供电局,机器代人替代率达70%,缺陷隐患识别效率提升6倍。科技力量让山火防控从“被动应对”走向“主动预防”。
政企联动
构建多方协同防控共同体
山火防控突破传统单兵作战模式,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协同、公众参与的立体化防控网络。近日,由广东电网公司江门供电局联合江门市自然资源局等单位发起的一场“绿美侨都”植树活动引人注目。该局联合自然资源局种植300余株荷木防火树种,既优化林分结构又降低树线矛盾。“这类树种兼具防火性与经济效益,可替代桉树等高秆易燃植物,从源头降低山火风险。”江门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岑奕凡说。
政企协同不仅体现在隐患治理,更体现在应急响应。贵州电网公司与贵州省应急厅、林业局建立火情联动机制,促请政府设立233处防火隔离带,将山火影响线路范围减少75%;南网超高压公司天生桥局推动政企合作印发“林电共防共治通知”,与235个村委签订防控协议,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网格化管理体系。广东电网公司中山供电局联合中山市发改局、公安局、自然资源局、应急管理局开展林区输配电设施森林火灾隐患排查治理督查工作,通过AI视频智能识别,抓取疑似山火点的监控图片,第一时间采取相应措施,高效便捷地管控山火隐患,保障电力线路安全稳定运行。
在应急处置中,贵州电网公司安顺供电局实现政企双方联动响应,火情信息10分钟内直达属地政府;南网超高压公司天生桥局推动政府首次动用直升机扑救±500千伏直流线路山火,灭火效率提升80%。政企协同不仅提升防控效能,更培育出“全民护线”的群防群治格局。
自然共生
探索防火与生态保护双赢路径
在南网超高压公司天生桥局输电走廊,一片片低矮经果林(经济果木林)取代高秆易燃植被。该局引入蜂糖李、低矮枇杷等经果林,构建兼具防火功能的生物屏障。“经果林通过低燃点特性形成物理防火层,既降低火险又促进农民增收。”南网超高压公司天生桥局工作人员介绍,该局还推动政府建立防火隔离带26.3公里,从源头减少火灾隐患。
广东电网公司江门供电局种植的荷木林带替代易燃桉树,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提升;云南电网公司楚雄供电局通过植被优化减少树线矛盾;贵州电网公司六盘水供电局采用“高危区优先清理”策略,既消除隐患又保护生物多样性……各供电局还建立“防火宣传—隐患排查—生态修复”闭环机制,通过无人机喷洒防火剂、生物防火隔离带建设等措施,推动电网廊道向“生态安全走廊”转型。
数据显示,经果林改造区域火险等级下降45%,线路故障率降低60%,真正实现“防火于未燃”。
在贵州电网公司毕节市郊供电局,立体监测预警机制与生态改造相结合,山火隐患点减少60%,线路安全运行水平显著提升。
广东电网公司汕头供电局探索出从“防鸟驱鸟”到“护鸟共生”的防火护线破局之路。该局借助杆塔上的视频监控和无人机等科技手段,深入研究鸟类的习性,提高了对鸟类活动的监测和预警能力,并运用AI大模型推演人工鸟巢在不同塔型上的最佳安装位置,对鸟巢进行模拟3D设计,安装耐腐蚀、抗老化的不锈钢人工鸟巢,科学选择远离线路带电区域的铁塔位置,既保护鸟类安全栖息,又避免鸟类活动引发电网故障。同时,结合“人工+无人机”巡视与在线视频监控,开展隐患排查,及时清理筑巢遗留物。截至目前,汕头供电局累计安装人工鸟巢超过3000个,覆盖鸟类栖息地、林区等野生动物聚集区共212回线路。实现生态保护与电网安全的双赢。
随着新技术应用,山火防控将向“预测—预警—预防”智慧化升级。从智慧监测到政企协同,从生态改造到科技创新,南方电网系统各单位构建起因地制宜、踏实有效的山火防控体系,让绿水青山与万家灯火交相辉映。
南网报记者 柯庆文 通讯员 陈娟 李静 柯森 马冠华 梁祖鸿 龙水铨 李宏 龚晓圆 杨祺 李倩 曾根生 林宇 陈映彤 郭卫华 陈蕊颖
标签:山火防控,护线路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