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营销服务

营销服务

技术提升面临挑战 电力紧张短期难缓

作者:郑健超  2006-06-06

近来,“北京电力缺口预计约为50万千瓦”、“北京将峰谷电价范围扩大到非工业用户”的声音不绝于耳,而北京的情况只是全国电力资源紧张的一个缩影。我国目前电力资源缺口到底有多大?这种年年缺电的情况还要多久才能缓解?有没有行之有效的措施实现电力的可持续供应?带着上述问题,记者日前采访了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郑健超。

有人认为,当前我国解决能源短缺问题的难度不亚于当年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能源的消耗一年比一年加剧,特别是化石能源一旦消耗殆尽将不复存在。能源问题将是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我国能源需求的特点,一是总量巨大,二是人均水平非常低,三是增长率非常高。”郑健超表示。

2020年发电量达西欧国家总和

作为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耗国,我国水泥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一半,钢材产量则占到30%,而未来20年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驱动、快速发展的房地产以及大量高能耗产品的生产,预计能源需求还会以更高的速度增长。“这是我国能源需求的现实”。

但是,我国人均能耗只有世界平均值的一半,仅为美国的1/10、挪威的1/1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对能源的消耗将不断加大。”郑健超表示,中国人均能耗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一点也不过分。“那将意味着,每个人的能耗水平都比现在提高1倍,可见我国的能源缺口依然很大”。

“目前存在的电力紧缺现象,我个人分析不会在近两年缓解,而将在我国长期存在。”郑健超认为。

据介绍,今年年底我国电力新装机容量预计突破5亿千瓦大关,预计2020年我国新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将达到10亿千瓦。届时,我国装机容量和发电量约达5万亿千瓦小时,相当于当时西欧所有国家的用电总和。“即使那时能够实现这个目标,我国人均电力消耗的水平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积极看待核电发展

水电原本是解决电力资源紧张的有效途径之一,但郑健超向记者表示,根据调查,2020年即使我国把可开发的水资源全部开发完,也只能完成2020年总能源需求的11%。另外,大部分水电资源集中在西部,要实现2000公里距离的外送还有很多困难,也会增加造价。

郑健超介绍,现在全球范围的一次能源发电中,煤电约占39%,核电、气电和水电各占17%,核电、气电和水电在煤电消耗殆尽后将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按照这样的分配比例,我国除水电占17%外,核电、气电在电力资源中比例非常小,只有1%左右。

据了解,美国、法国、日本在经历第一次能源危机后,下决心强化核电发展的计划,20多年的时间就实现了核电的规模化发展。现在,在电力资源中,美国核电比例达20%,法国达80%,日本达30%,后起之秀韩国现在也占30%-40%。“目前我国核电的规模和需求很不相称,而且核电不足2%的比例在短期内很难改变”。

郑健超表示,核电是一个涉及100多个专业、技术密集的产业,而且投入巨大。一般发电厂的仪控系统大约需要2000万元人民币,核电站的全数字仪控系统大约需要1.5亿美元。“所以,发展核电不仅投入大,而且对技术水平要求也非常高”。

现在,我国一方面在加快第二代核电站的“翻版”改进;另一方面第三代核电技术也在引进谈判。据了解,我国目前正积极参加欧洲的国际聚变堆计划。如果能够顺利实现可控聚变的发电,就可以为人类提供清洁的、永不枯竭的电源。“但这个计划要到2050年以后才有实现的希望,才能考虑是否可以实现商业化”。

关键在于技术提升

郑健超介绍,美国工程院曾做过20项工程技术的成就评价排序,排在第一位的是电气化,后面才是飞机、电子学等。“这是因为电气化将解决全球最重要的终端能源供给问题”。

依经验来看,世界各国解决能源危机无非有四种选择。第一种是强化节能;第二种是强化洁净煤使用,特别是煤炭资源丰富的国家,应改变煤的应用方式;第三种是强化核能发展;第四钟是强化可再生能源。

“这四种选择都与电气化有密切关系。”郑健超表示,要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就要通过电气化这个途径,而依靠技术进步则可大大提高电气化进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另外,电力产业对当前的输电技术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很多关键技术需要研究解决。“大规模储存电能的技术、分布式电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都有待继续研究,以保证高质量电力资源和灵活配电系统的提供”。

据悉,在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下,我国电力系统在仿真计算、电网二次设备、调动自动化机械等领域已进入世界前列。但是,在提高技术的同时,我国电力产业的发展仍面临巨大的挑战。一些高端的制造技术还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比如75万伏等级以上的断路器,高性能的避雷器,高性能的电力电子器件,超高压直流输电的换流阀、换流变压器、套管等方面还不能摆脱对跨国公司的依赖。

郑健超表示,关于核岛设备成套供应能力,目前我国还没有完全掌握。“很多方面还需要继续努力不断推进”。 

郑健超院士

高电压技术专家,1965年9月清华大学电机系研究生毕业,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国家电网公司专家委员会顾问,中国广东核电集团科技委主任,中国华能集团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电机工程学报》主编,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重庆大学等高校的兼职教授、兼职博导。

 

来源:中国农村电气化网

标签:技术,电力紧张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2,010-63231638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