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和建设,落实城乡同网同价政策,加快户户通电工程建设,实施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百千万”工程。
——摘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山西省静乐县“户户通电”施工队员和村民共同运送电杆。 褚艳芳摄
编者的话 国家电网公司确立了“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农电发展战略,全面实施“户户通电”工程,加快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让广大农民群众得到了很大的实惠。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快农电事业发展,更好地保证农民生产生活用电,促进农村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件大事。
8月15日,本报邀请了国家电网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郑宝森,山西省静乐县委书记王书东,山东省莒南县王家坊前村村委会主任王丙叶,围绕大力推进农电事业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等问题进行了对话。
对话人——
郑宝森:国家电网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
王书东:山西省静乐县委书记
王丙叶:山东省莒南县王家坊前村村委会主任
策划人——
李 力:本报产经新闻部副主任
郑宝森:感谢《经济日报》组织这么好的对话活动,搭建这样一个面对面交流的平台,使我们能更真实地了解到基层电力方面的情况,便于听取对我们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这个栏目很有新意,读者评价也很高,相信今后会有更大的影响。
发展农电事业对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郑宝森: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作为关系国家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国家电网公司党组始终把服务“三农”放在突出位置,坚持贯彻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经过深入调查研究,确立了“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农电发展战略,全面实施“户户通电”工程,加快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公司总经理刘振亚多次要求国家电网公司要为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公司上下坚决贯彻公司党组的决策部署,开展了大量艰苦细致、卓有成效的工作,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电力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农电事业在服务“三农”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农电事业直接服务县及县以下广大客户,具有服务地域广阔、服务农村人口众多、客户分散、人均用电量少等特点。这些特征决定了农网规模大、投入大,农电供电成本高、效益低。发展农电事业,对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王丙叶:俺来自山东莒南县王家坊前村,全村现有660户、1920人。俺村背靠群山,石头满山遍野,石雕工艺是村里的传统工艺。实施农网“两改一同价”前,俺村低压电网凌乱,电力供应不正常,风扇不转,电灯不亮,刮风下雨就停电,解石、雕刻、钻眼、打磨全靠手工操作,几天做不了一件活,虽然石雕作品工艺好,卖得也很不错,但无法形成规模,有大的订单也不敢接,只能望“财”兴叹。1998年供电公司对俺村进行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村民用上了放心电,电价也降了不少。农电“两改一同价”工作给农村带来很大的变化,农民得到很多实惠。
加快发展农电事业,更好地服务新农村建设,是国家电网公司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郑宝森:农电“两改一同价”工作自1998年开始实施,国家电网公司系统累计完成农网建设与改造投资2141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首先,通电率大幅度提高。截至2006年,公司系统实现了县县通电;乡、村、户通电率(不含西藏)分别为99.97%、99.86%和99.78%,分别比1998年提高了0.92、0.97和1.88个百分点。
其次,农村供电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农电“两改一同价”工作,改革了农村供电所管理体制,加强了县供电企业管理,城乡供电实现了一体化管理,县供电企业均建立起95598客户服务系统,建立起规范有序的供用电秩序,农村供电服务实现了“三公开”(电量、电价、电费公开)、“四到户”(销售、抄表、收费、服务到户)和“五统一”(统一电价、统一发票、统一抄表、统一核算、统一考核)。
第三,供电质量显著提高。2006年,农网综合电压合格率96.640%,比2000年提高了5.840个百分点;农电供电可靠率99.491%,比2000年提高了0.609个百分点。
第四,减轻了农民负担。公司供电区域农村生活用电到户电价由1998年的0.756元/千瓦时,降低到2006年的0.5264元/千瓦时,按2006年农村居民生活用电量921.67亿千瓦时和人均生活电量138.8千瓦时计算,仅电费一项就减轻农民负担212亿元,人均31.9元/年。
第五,贯彻工业反哺农业的原则,对农业生产、农用化肥用电,特别是贫困县农业排灌、高扬程提灌用电实施优惠电价补贴。
郑宝森(中)与王书东(右)、王丙叶(左)在交谈。 李树贵摄
无电户最高兴的就是能用上电,“户户通电”工程解决了农村最困难的群体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王书东:山西省静乐县属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既是革命老区,又是贫困山区。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原因,电力、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滞后,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到农民的脱贫致富和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在实施“户户通电”工程之前,全县381个村就有58个村不通电,是山西省不通电村最多的县。
2006年5月17日,山西省“户户通电”工程第一杆在静乐三家庄村耸立,到9月27日,全县最后一个不通电村杨家沟村合闸送电,全县未通电的58个村的5160名群众,告别了点灯用油的历史,农民群众激动万分,欢欣鼓舞,比过年都高兴。
“户户通电”实施不到一年的时间,农村发生的变化是深刻的,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初步统计,新通电的58个村共建电磨坊12处、小杂粮加工厂5个,多数农户购买了电视机。通电缩小了城乡差距,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整个农村经济社会文化跨了一大步。在实施“户户通电”过程中,老百姓亲眼目睹了国家电网公司胸怀大局、为国分忧、为民谋利的实际行动。
实施“户户通电”工程既是解决民生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是促进无电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郑宝森:针对还有20个省份约有140万无电户、550万无电人口的问题,2006年开始,国家电网公司主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克服重重困难,积极实施农村“户户通电”工程,使88.2万无电户、308.2万无电人口用上了电,新增13个省份、累计有19个省份实现了“户户通电”目标。
由于无电户基本上都散居在偏远山区、海岛或戈壁滩,远离大电网,需要长距离架线甚至建设变电站才能解决通电问题,平均每户投入近2万元,而无电户普遍经济困难,有的农户每月用电量只有几度电。
公司实施“户户通电”工程,算的不是经济账,主要考虑的是国家电网公司作为国有特大型供电企业,有责任为党和国家分忧,让无电户用上电。这既是解决民生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是促进无电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实施“户户通电”工程中,公司还积极配合政府对特别偏远和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实施新农村搬迁计划,做好移民搬迁后的通电工作。
实施“户户通电”工程,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一是为通电地区送去党和政府的关怀,密切了党和群众的联系。群众纷纷燃放鞭炮、敲锣打鼓庆祝通电,表达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家里刚通上电的甘肃华亭县麻庵移民新村的一位小伙子感慨地说:“过去没有电,村里的姑娘往外嫁,外村的姑娘又不愿意来,我们就成了‘光棍村’。现在有电了,我们的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
二是提高了通电群众的生活质量。通电后,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逐步进入山村农家,抽水机、碾米机代替了繁重的体力劳动。重庆市彭水县靛水乡黄沙村村民,在通电后的几个月时间里,先后购买了18台电视机、7台钢粉碎机、10台铡草机、3台苕粉加工机、18个电饭煲、1个电炒锅和20台鼓风机。宁夏中卫市北长滩村民从此告别了用黄河水车提水灌溉的艰辛日子。
三是促进了通电地区的生产发展。不少通电群众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办起了加工厂。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桂花泉镇官庄村民饶有才家通电后,使用电动竹片加工设备把自家竹子加工成半成品后出售,预计当年可增收1.5万元。
四是有利于党的政策和致富信息在偏远地区迅速传播,对农民群众思想观念的更新,培育造就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加强通电地区两个文明建设,缩小城乡差距,具有重大意义。
郑宝森等与本报采编人员合影。李树贵摄
村民们端出热腾腾的豆腐汤,做好了金黄的油糕,感谢电力职工,迎接“光明”的到来
王书东:“户户通电”工程,使静乐县58个村结束了无电的历史,这些村庄都处在大山深沟中,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落后。电不通,导致老百姓与外界缺乏信息交换,信心缺乏,干劲不足。村里老百姓在封闭的圈子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2006年5月17日,“户户通电”工程给三家庄村带来了笑声,这一天山西省“户户通电”工程在三家庄村正式启动。三家庄村全村42户人家、162人,多少年来村里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大的场面。锣鼓和礼炮,使沉寂多年的三家庄村沸腾了,孩子们嬉戏,老人们落泪,“户户通电”工程第一杆永远定格在了老百姓的心中。经过半个月的精心施工,5月31日,三家庄村竣工通电,省、市领导前来祝贺,三家庄村比过年还要热闹,彩旗飘飘,鼓乐声声,老百姓做好了金黄的油糕,迎接“光明”的到来,村民们端出热腾腾的豆腐汤,感谢各级领导和辛勤的电力职工。一些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也都赶回了村子,亲眼见证合闸送电的瞬间。许多乡亲围在电视机旁,高兴地欣赏着外面的世界,他们七嘴八舌向我们描述了通电后对生活、生产的新打算,有的要买电视,有的要买吹风机,有的想开油坊、电磨坊,有的要加工豆腐,加工小杂粮。当晚,三家庄村破天荒地放了一场电影,村里老老少少围坐在一起,享受通电后的喜悦。
为了感谢电力人,也为了纪念这件在静乐县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壮举,我专门写了一篇工作手记——《光明赞》。
国家电网公司认真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积极参与扶贫帮困活动,用实际行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贡献
郑宝森:国家电网公司不仅积极解决无电群众通电问题,还认真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积极参与扶贫帮困活动,用实际行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贡献。
一是公司总部累计投入达5200万元,积极参与国家定点扶贫工作,带动地方配套投入1.91亿元,在改善山区教学、用电、卫生、交通条件的同时,累计帮助500名特困学生圆了大学梦。
二是2005年国家电网公司累计向贫困、受灾地区捐赠1.75亿元。
三是2006年公司建立爱心基金,计划2006年—2008年捐赠3亿元,援建300所希望小学、帮助3万名贫困孤寡老人、开展服务残疾人的公益项目等。
四是在实施“户户通电”工程中,广大职工主动为特困无电户捐款献爱心,解决无电地区五保户、特困户相关费用3400多万元。
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使农村供用电质量大幅度提高,供电更可靠了,电压更稳了,冰箱、空调等家用电器大量进入农家
王丙叶:俺村是江北第一石雕村。2006年底,莒南县供电公司确定在俺村进行电气化村试点,并将该工程列入全省600个电气化村重点工程之一,工程总投资46.5万元。
建成电气化村后,电力比以前足了,电压质量也好了,石材加工户的电机也有劲了,全村任何地方用电都没有问题。现在的线路全部是绝缘线,一般不会停电,用电也安全,就是打雷下雨漏电保护器也很少跳闸了。
现在,俺村的街上亮起了路灯,晚上像城里一样亮堂,农民家里都购置了电热水器、电磁炉、微波炉、电饭锅、空调等家用电器。
郑宝森:为了满足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对电力供应、电能质量和供电服务的需求,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6年,公司全面启动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百千万”工程。截至2007年6月,公司系统累计建成新农村电气化示范县21个、电气化示范乡镇211个、电气化示范村3498个。
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使农村供用电质量大幅度提高,供电更可靠了,电压更稳了,冰箱、空调、电热淋浴器等家用电器大量进入农家。浙江桐乡河山镇通往各村的主干道甚至在农村的新建小区内都装上了路灯,屋里屋外亮堂堂,农民感慨地说,“在家里就可以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了”。湖南长沙暮云镇三新村建成电气化村后,农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全村603户人家,90%添置了洗衣机,80%购买了电冰箱,50%安装了空调。
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使电网供电能力大幅度增强,供电服务更加周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浙江省乐清市雷甸镇电气化建设完成后,强劲的电力保障和周到的电力服务成为招商引资的一大优势。2007年上半年,全镇共吸引内资2.5亿元、外资476万美元,新引进5家企业,上半年全镇工业用电量达5854万千瓦时,同比增长38%。
王丙叶:电气化使我们村的传统产业————石雕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有了充足的电,石刻厂从以前的几家发展到30多家。制造工艺更加先进、生产效率提高了3倍、生产成本降低了1/3,如打一对1.8米的石狮子,过去要4个人干上1个多月,现在只要1个人干10天就可以了。
现在,“电”已经带动我们村走上了小康,电力部门还专门安排两个农电工为我村服务,这几年我们从未因为电的问题耽误过生产,真应该感谢你们啊。
近几年,俺村与电力部门已经形成了和谐的供用电关系,如1999年一期网改的时候,正值7月炎热的夏季,村民看到电工们汗流浃背地工作,深受感动,自发煮了绿豆汤给施工人员喝;电气化村建设时,正是冬季,施工人员冒着严寒工作,村民自发组织人员帮助施工,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村民也把电力部门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前几年每月电工到村里收电费要收一个星期,现在最多一天半就可收齐,一到收电费的时候,村民都相互通知,根本不用电工去催了。
“石头自有黄金屋,石头巧琢颜如玉。昔日无电补天去,今日铺就小康路。”这是我们王家坊前村人新编的《石头歌》。我感觉,电气化村的建设对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电气化村的建设使俺村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这也是电力公司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惠民工程。
“十一五”期间,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农网建设与改造投入将超过2000亿元,公司将深入实施“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的农电发展战略,努力做好三件实事
郑宝森:一是全面实现“户户通电”总体目标。2006年底,公司供电区域内还有无电乡325个,6个省区有无电行政村4130个,涉及无电农户约63万户、279万人。
国家电网公司将深入实施“户户通电”工程,计划到“十一五”期末,公司供电区域内凡是通过国家电网最大限度延伸能够通电的地区,基本实现户户通电。
国家电网公司农村“户户通电”工程,计划总投资236亿元,解决约120万户、450万人的通电问题。2007年,要确保为36万无电户通上电,除江西和内蒙古东部分别于3月份、6月份提前实现“户户通电”外,河南、四川、甘肃、新疆等省(区)也要在今年实现“户户通电”。
二是全面推进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十一五”期间,在完成“百千万”工程的基础上,有20%的县、15%的乡村达到电气化标准;至2020年,70%的县和60%的乡村达到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电气化水平。2007年,建成新农村电气化县50个、新农村电气化乡镇500个、新农村电气化村5000个。
三是加快发展农村电网,促进农村进步。加强规划指导,积极实施《国家电网公司“十一五”农村电网发展规划》。做好城乡统筹,“十一五”期间,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投入将超过2000亿元。加强项目管理,提高建设效率,降低建设成本,提高工程效益。
当前,我们将特别抓好中西部农网建设与改造,高度重视高扬程提灌用电等农村基础用电项目建设,更好地服务现代农业发展。(文/本报记者 李 力 张进中整理)
国家电网公司相关数据
国家电网公司服务新农村建设
标签:经济日报,新农村,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