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服务
银线织画卷 铁塔筑丰碑——宁夏电力公司建设农网纪实
作者:武勇 池长斌 2008-09-24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chinarein.com/uploadfiles/ndxx/2008924155128755.jpg"></P>
<P>马占武是吴忠市同心县吊堡子村最早种植枸杞的人。</P>
<P>曾经,这片干旱的土地只能靠天吃饭。1992年,马占武开始用柴油机抽取村东面清水河的咸水种植枸杞,可提水成本太高,种植没能形成规模效益。1998年农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实施后,不只马占武,吊堡子村家家都用起了提灌电机,“红色产业”逐渐发展起来。今年7月,持续无雨让清水河出现断流。供电部门为村里新打的25眼水井架通了集束导线,抽井水灌田,收成终于有了保证……回首往事,马占武无限感慨:“种枸杞虽好,要是没有电没有水,我们可咋办啊!”</P>
<P>从1994年开始,宁夏电力公司一次又一次投巨资优化建设农网:“村村通电”工程、农网改造工程、“户户通电”工程、农网继续完善工程……借助坚强的电力支持,在宁夏的许多村落,农民生活与地方经济因电力而兴起,也因电力而繁荣。</P>
<P align=center><STRONG>电力照亮新生活</STRONG></P>
<P>1995年12月7日的早上,固原市彭阳县沟口乡太寺村一派喜气洋洋。这个不知在漫漫长夜里沉寂了多少年的小山村即将迎来光明。上午9时许,原国家能源部副部长汪恕诚合闸送电成功,原自治区副主席周生贤庄严宣布:“宁夏村村通电工程胜利完成,宁夏自治区2564个行政村全部实现了村村通电。”</P>
<P>一对来自加拿大《环球邮报》的夫妻记者,在通电当晚夜宿太寺村,亲眼目睹了村民有电的第一个不眠之夜,并在第一时间将消息传向世界。</P>
<P>“村村通电”工程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八五”奋斗目标之一,也是一项电力扶贫工程。从1994年12月20日的“村村通电”工程动员大会开始,不到一年的时间,全区农村近4万人摆脱了“照明只有煤油灯,推磨只有牲口拉”的生活。宁夏也成为继北京、上海、天津、吉林、辽宁、山东之后全国第7个实现村村通电的省(区)。原电力部部长史大桢为此题词:“实现‘村村通电’,增强民族团结”。</P>
<P>如果说1995年的村村通电工程,打碎了制约宁夏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供电“瓶颈”,那么从1998年到2002年实施的农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则再造了一个全新的宁夏农村电网。</P>
<P>农网一期工程,投资12.76亿元,改造后供电可靠性达到99.52%;二期工程开工正值非典肆虐时期,但宁夏电力职工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完成了投资14.5亿元的二期工程,工程覆盖全区所有乡镇、行政村及90%以上自然村。</P>
<P>二期农网建设与改造工程竣工后,终于结束了农村缺电、断电、限电和电价高的历史。这个句号是由整个农网改造工程画就的——农村实现了“两改一同价”(改革农电体制、改造农村电网、实现城乡同网同价),实现了农电管理一体化,实现了农村“一户一表”。</P>
<P>当宁夏电力公司负责人为中卫市迎水桥镇北长滩村合上电源闸刀,一台大功率抽水泵把黄河水扬进村庄,扬进田间时,世世代代生活在黑暗中的村民流泪了。已搬出去的10户人家在通电后又搬了回来。村支书张希奎激动地说:“北长滩活了,是‘户户通电’给了北长滩第二次生命啊!”</P>
<P>2006年4月16日起,六盘山下、黄河两岸、长城内外,处处活跃着“户户通电”工程突击队的身影,投资3586.8万元的宁夏“户户通电”工程正式启动。</P>
<P>工程的实施,使宁夏境内农户通电率实现了100%的目标,宁夏成为西部第一个实现农村“户户通电”的省(区)。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做出批示:“户户通电工程是新农村建设取得的一个重要的新成果,电力公司的同志们顾全大局,艰苦奋战,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代表自治区党委向同志们表示衷心感谢!”</P>
<P>由于新农村建设、移民搬迁、危窑危房改造、农村用电负荷不断增长、经济持续发展等诸多原因,全区偏远山区,特别是南部六盘山地区,仍有部分乡村10千伏及以下线路需要进行改造。2007年至今,宁夏电力公司投入资金4.553亿元,对农村电网继续改造完善。目前,投入还在继续。如今,全区农民的用电质量、用电安全和负荷增长需求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P>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chinarein.com/uploadfiles/ndxx/2008924155144352.jpg"></P>
<P align=center><STRONG>电力助推新发展</STRONG></P>
<P>板桥村村民索进林是去年开始设施农业种植的。“去年种蔬菜,等地肥了,明年就可以种水果了。葡萄、李子……效益会更好的。这大棚全靠电力支持!”永宁县的副县长段伏林说地更是恳切:“从建设时的焊接开始,每个环节都离不开电。没有电力支持就没有设施农业。”</P>
<P>抽水、引水灌溉、采光、取暖,都是主要的设施农业电力配套工程,宁夏电力公司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为设施农业建设基地架设供电线路、变压器,还跟踪服务,保证设施农业的顺利实施。</P>
<P>设施农业建设工程是自治区党委、政府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宁夏视察工作的讲话精神,加快推进全区现代化农业进程的重点项目。2008年,自治区政府决定在全区尤其是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推广设施农业。按照规划,到2011年,将有140万亩设施农业,户均拥有一亩。</P>
<P>从“十五”期间至今,宁夏GDP增长速度连续8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地区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而今,新农村电气化县乡村建设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宁夏电力公司也将农村电气化建设作为农电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实施。如果将农网改造、“两改一同价”和“户户通电”工程比作农村新生活的开始,那么,2007年国家提出的农村电气化“万、千、百”工程,则是对“新农村”建设战略的进一步延伸。</P>
<P>吴忠市上桥乡是典型的回民乡,也是国家电网公司命名的首批电气化乡。借助便利的用电服务,上桥乡清真小磨香油加工、粮油加工、清真禽畜屠宰加工都在西北首屈一指。提起电力的好处,上桥乡党委书记贺永彪感慨道:“农村经济大发展需要农民生活小康化,农民生活小康化必须依托新农村电气化,没有电力这座大靠山的支持,我们想法再多也实现不了。”今年年底,青铜峡市将建成特色农业日光温棚20万亩,香港优质菜责任有限公司的无公害蔬菜基地也在进一步扩大,青铜峡成为宁夏第一个电气化县。如今,宁夏已建成1个新农村电气化县,13个电气化乡,135个电气化村。</P>
<P>电灯亮了,电压稳了,农民笑了。这便是电力惠及农村的真实写照。</P>
<P align=center><STRONG><IMG src="http://www.chinarein.com/uploadfiles/ndxx/200892415521704.jpg"></STRONG></P>
<P align=center><STRONG>电力引入新服务</STRONG></P>
<P>在完成“户户通电”之后,宁夏电力公司继续在农村电网的运行与维护上投入巨大,是希望将农网管理提高到与城市电网相同的水平么?</P>
<P>宁夏电力公司负责人这样回答:“农村电网和城市电网本是同一个电网不同的服务方向和组成部门,但农网管理水平相对较低,这是历史遗留的问题。宁夏农村电网是我们投入了37个亿的资产,必须要好好管理。”</P>
<P>坚强的电网需要健康运行,才能更好地服务农村经济发展。为了运行、维护好农村电网,从2007年开始,宁夏电力公司对农电管理实施内质外形建设,推行一体化管理,而农民则是直接的受益者。</P>
<P>现在,宁夏全区已有60个供电所、31个营业站、42个35千伏变电站完成了规范化建设,3500余名农电合同工经过理论教育、实操培训、岗位练兵,综合素质也在不断提高。</P>
<P>宁夏公司的管理者介绍说,宁夏的312个供电站所,每个站都新充实了至少两个具有中专以上文化水平的员工,有效改善了农电工结构。同时提高了农电工的收入,公司培训中心有专门的农电培训场所,教授规范化管理知识。</P>
<P>“知识的积累并不容易,不是培训一两次便能达到目的,但我们决心,要使每一个农电工都能具备符合岗位要求的技能。让农村供电所在硬件上也能达到东部发达地区的水平,在内质和外形两个方面实现全面提升。”宁夏电力公司负责人语气坚定。</P>
<P>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8年,宁夏电力人用辛勤和实干,让曾经在农村随处可见的“爬墙线、树杈线、拦腰线、跨房线”不复存在,农民正借助可靠的电能原动力勤劳致富,农民生活充满希望,农村经济也在飞速发展。宁夏电力公司描绘的那幅图景——用银线编织出新农村电网的壮丽画卷,用铁塔为回乡经济发展筑起一座座丰碑,越发清晰可触。</P>
来源:新华网
标签:宁夏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