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服务
山东电力集团支持“三农”发展纪实
作者:侯婷 2008-10-21
<P>“中央的政策越来越好了。在我们这山沟沟里,外面发生了什么全都知道。过去没有电的时候,这些可是不敢想的。活了这把年纪,眼瞅着日子越过越红火,这辈子也算有福气啊!” 10月12日,看着电视里关于十七届三中全会的新闻,山东省费县方城镇西红峪村89岁的老党员王建德十分激动。</P>
<P>改革开放30年,齐鲁大地奏响了一曲支持“三农”发展的光明乐章。</P>
<P align=center><STRONG>第一个音符:“户户通电”</STRONG></P>
<P>西红峪,藏在沂蒙山深处一个只有8户人家的小山村。在无数山东电力人的心目中,那是一片精神高地,1996年2月18日,时任山东电力工业局局长的刘振亚为西红峪的8家农户合上了传递光明和温暖的电闸,标志着山东在全国第一个实现了全省户户通电。在改革开放30年的进程中,这是山东电力史上精彩的一笔。</P>
<P>1990年,我省实现了乡乡通电。1994年,山东成为全国第六个行政村“村村通电”的省份,但仍然有62万户农民家庭没有通电。他们大多生活在贫困的老区、山区和湖区,地处偏远,交通闭塞,居住分散,通电十分困难。山东电力人深刻地认识到:“电力是改变农村贫穷落后面貌的希望。全省有一家农户通不上电,我们就没有完成好党交给的任务。”1995年,山东实施了“户户通电”工程,全省电力系统节省开支,电力员工人人捐款,“抠”出1.4亿元用于工程建设。三九严寒,施工人员在电线杆子上一干就是几个小时,中午吃饭就在施工现场,终于在1996年大年三十为最后8家农电送上了电,山东实现全省户户通电。</P>
<P align=center><STRONG>第二个音符:“两改一同价”</STRONG></P>
<P>户户通电,是齐鲁大地光明乐章的一个强劲音符,也是山东电力服务“三农”的新起点。</P>
<P>山东省低压电网大部分始建于20世纪60、70年代,线路布局不合理、线路老化、供电半径长、损耗大、可靠性差等问题,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从1998年到2001年,山东电力认真贯彻国家关于农村电网“两改一同价”的部署,在全国率先完成了总投资217亿元的三年城农网建设与改造工作,农村低压线损率平均下降14个百分点,全省农村平均电价每千瓦时下降0.1元。</P>
<P>2002年4月底,我省实现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每年可减轻农民负担17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P>
<P align=center><STRONG>第三个音符:“彩虹工程”</STRONG></P>
<P>从2000年1月开始,山东公司开始实施“彩虹工程”,专门拿出1000万元设立专项奖励基金,面向社会花钱买批评、买意见,外奖内罚,取得了显著成效。公司自上而下设立了客户服务中心,广泛应用高科技手段,提高城乡用电服务水平。</P>
<P>2007年6月29日,我省代管县供电公司95598客户服务系统全部投入正式运行。全省电力客户不分区域,只要拨打95598热线,即可全天享受用电咨询、故障报修、投诉举报、业扩报装等服务。农电优质服务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受到广大电力客户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全省各县供电公司针对农村、农业、农户的特点,纷纷开展特色服务、亲情服务,让农民真正享受到优质服务带来的方便。</P>
<P>专业化管理打造专业化服务,山东公司公司大力实施供电所专业化管理,导入农村供电所管理标准化作业和岗位工作流程,打破按区域设置电工组统管所有业务的管理模式,按专业分工组建业务班组,达到供电所生产、经营、服务专业化分工,实现精细化管理。截至2006年底,全省1578个供电所全部实行了专业化管理,实现了与城市用电管理的统一,提升了农电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P>
<P align=center><STRONG>第四个音符:“新农村 新电力 新服务”</STRONG></P>
<P>“俺村的日子不比城里差”,今天,越来越多的村民喜欢把这句话挂在嘴边。</P>
<P>贯彻国家电网公司“三新”农电发展战略,山东公司积极推进农村电气化建设,与省经贸委共同制定出台了《山东省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暂行)标准》和《山东省新农村电气化建设验收考评标准和管理办法》,在全国第一家实施了政府、企业联手推进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标准》对电气化县、乡、村在供用电设施、供电服务、供电质量及降损、用电管理、用电水平等五个方面都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如电气化村供电设施标准要求低压配电装置完好率达到100%,其中一类设备达到95%以上,低压线路供电半径不超过0.5公里。80%的村民家庭中有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截至2008年9月份,全省已建成19个电气化县、214个电气化乡(镇)、7714个电气化村,居全国领先水平。建成国家电网公司农村供电营业规范化服务示范窗口149个,国家电网公司一流县供电企业达到71个,居国家电网公司系统首位。</P>
<P>1978年,我省全社会用电量160.83亿千瓦时,农业用电仅为14.84亿千瓦时,2007年,山东省全社会用电量2596亿千瓦时,全省县及县以下用电量达到1244.2亿千瓦时。这些数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省农村30年的发展变化。</P>
<P>“千里银线送深情,万家灯火谢党恩,”这是当年西红峪村村民林本河贴在家门上的一副对联,它真切地表达了电力给农民带来的幸福感受,这种感受也内化为一种朴素的爱党爱国之情,同时,也为我们在改革开放30周年新的起点上更好地服务“三农”增添了责任和动力。 </P>
来源:山东电力集团
标签:山东,改革30年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