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服务
[改革30年]湖北农村电气化:三十年的三级跳
作者:雷子 2008-11-07
<P>1978年,湖北农村人均生活用电1.27千瓦时;2007年,这个数字增加了近百倍,达到126.09千瓦时。</P>
<P>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村电气化事业的进步使农村摆脱了手工、畜力劳动的原始状态,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百姓带来了光明和文明,为农村、农业的发展和广大农民脱贫致富提供了动力支撑,其意义之重大不言而喻。</P>
<P align=center><STRONG>农村初步电气化:用上电 有电用</STRONG></P>
<P>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强调要切实加强国家对农业的物资和技术装备的支持。随即,全国电力部门从上至下组织编制了“六五”农电建设和调整两个计划,并做到同步实施。</P>
<P>1982年,水利电力部制定了农村电气化的初级标准和基本标准,并选择了小水电资源丰富、办电又有一定基础的100个县进行中国式的农村电气化试点,其中湖北7个县列为试点县。</P>
<P>当时初步设想的农村电气化试点县的电气化标准是:有90%以上的农民在照明、广播、看电影、看电视等方面用上电;在农业生产方面,包括排灌、粮食加工、农副业加工及社队工业方面用上电;在小水电发达地区,有20%左右的农户可以利用季节性电能做饭、浇水。</P>
<P>此后,湖北农村小水电电网有较大发展,但由于10千伏以下电网建设省里无资金渠道,地方自筹和“以电养电”能力有限,配电线路建设跟不上负荷发展,影响了农村用电的普及。</P>
<P>从1980年开始,湖北主网220千伏变电站开始延伸到农村负荷中心,为各县(市)建设以110千伏为主体的农村电网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1981年,湖北全面启动了继1964年来的第二次农网大范围改造工作。</P>
<P>这次改造将主网110千伏变电站深入到县(市)境内的负荷中心,改变了过去依靠35千伏为主体的网架结构。到1985年,全省除8个县和一个林区外,其他县市先后建成了110千伏变电站。值得关注的是,其间共改造6至10千伏“两线一地”制为“三线”制供电线路1.2万余千米,大大提高了农村低压供电的可靠性。</P>
<P>上世纪90年代初,湖北全面启动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工作,大力开展“为农业、为农民、为农村经济服务”的电力“三为”服务,先后建成36个农村电气化县,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电能质量和农村用电水平的提高。</P>
<P>1994年,电力行业启动了“电力扶贫共富工程”,以期在解决农民生活用电的同时,为农村资源开发、商品生产提供电力支持,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在此后的四年时间里,湖北全省电力系统依靠地方政府,广泛发动群众,共筹集电力扶贫资金1.6亿元,解决了直管县(市、区)中339个无电村、100万人的用电问题,使全省直管县(市、区)实现了村村通电,乡、村、户通电率分别达到100%、100%、97.98%。</P>
<P>在1978到1998这20年的时间里,湖北农村电气化事业得到了长足进步。然而,由于农村电网基础差,投入资金有限,这一时期农网建设主要是以解决农村用上电、有电用为目的,很大一部分电气设备是因陋就简,加上管理体制复杂,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农村网架薄弱、供电能力及可靠性性低、安全事故多、线损高、电价高等问题。</P>
<P align=center><STRONG>“两改一同价”:用好电 用得起电</STRONG></P>
<P>在湖北农村电气化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两改一同价”无疑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P>
<P>1998年,由国务院统一部署,改造农村电网,改革农电管理体制、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简称“两改一同价”)的跨世纪工程拉开序幕。其对应的背景则是:落后的农村电网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村电力体制不能适应农村电力发展的需要,农村电价畸高,农民不堪重负。</P>
<P>1999年,湖北“两改一同价”工程启动。省电力公司所涉农网建设与改造范围为:直供直管和代管县(市、区)80个;地市郊区8个;省监狱局农场4个;省直大型农场19个;以及所属范围内众多的中小型农、林、渔场,移民建镇,小水电供区、大企转供电区域。所涉农户近1000万户。</P>
<P>这项工程投资之巨也是前所未有的。湖北省电力公司为农网一、二期改造总投资超过125亿元。</P>
<P>通过一、二期农村电网的建设与改造,我省以220千伏变电站为依托、110千伏网络为骨干、35千伏网络为过渡纽带、中低压配电网络为基础的具有安全、高效、优质、低耗供电能力的农村电网基本形成。</P>
<P>这项工程的效果无疑也是十分明显的。作为直接向广大城乡居民供电的中低压配电网络,其供电线损由改造前的30%-40%下降到20%以下;农网供电可靠率、农村居民生活用电保证率在改造前得不到基本保障的情况下,均达到99.5%以上;农村供电电压质量由改造前的平均170伏(310伏)左右提高到正常标准。</P>
<P>一、二期农村电网的建设与改造,为湖北省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全省县及乡镇工业用电量自1999年农网改造之初的97.6亿千瓦时,以年均近10%速度递增,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P>
<P>农电体制改革也在同步进行,省电力公司对全省26个非直供直管县实施了代管和股份制改革,农村用户实现直抄到户。2002年12月,全省统一实现城镇、乡村同网同价。</P>
<P>而对广大农民来说,“两改一同价”带给他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电好用了,用得起电了。</P>
<P>农网改造前,一方面,农村配网设施水平、供电能力、电能质量的低下和不足,使得广大农村居民用不好电甚至无电可用;另一方面,由于技术和管理线损等因素,农村电价普遍奇高,使得大部份农民不敢多用电用不起电。而农网改造后,农村中低压配电网络得到了全面完善,家用电器不再成为摆设。而且,由于实现了统一管理和“同网同价”,仅电价降低一项,按2003年我省农村生活用电21.04亿千瓦时(未含县城居民)计算,每年可为农民直接减轻负担8.67亿元左右。</P>
<P align=center><STRONG>新农村电气化:城乡一个样 快乐奔小康</STRONG></P>
<P>从2006年的户户通电工程开始,湖北农网进入了新农村电气化的建设时代。</P>
<P>新农村电气化并不仅是概念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它承接了非同一般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P>
<P>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P>
<P>业内人士认为,新农村的建设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电气化”的过程。在中央确定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要求中,除“管理民主”外,其它四条要求无一不是需要建立在电气化基础上的。</P>
<P>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并提出:“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和建设,落实城乡同网同价政策,加快户户通电工程建设,实施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百千万’工程”。</P>
<P>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加快推进农村电气化事业提出了新要求,赋予了新使命。</P>
<P>按照国家电网公司部署,大力推进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加快建设坚强农村电网,不断提高农网安全稳定运行水平,建立规范的社会供用电秩序,积极构建“户户通电、供电可靠、安全经济、供用和谐”的新农村电气化格局,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P>
<P>在新的历史重任和历史机遇面前,省电力公司积极推动,省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副省长挂帅的“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地、市、县供电公司成立了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作组,积极服务于地方政府新农村建设工作。</P>
<P>同时,省电力公司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农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注入活力。自2006年以来,我省已完成农网建设改造资金51.98亿元,提高了湖北农村电网安全、经济运行水平,解决了农村配网供电卡口及低电压问题。在此期间,省电力公司还投入5.09亿元,完成了“户户通电”工程,使每一个湖北农户都享受到清洁高效的电力能源。</P>
<P>农网结构的完善为农村用电水平的提升奠定了基础。2007年底,省电力公司系统78个县(市、区)总用电量为461.65亿千瓦时,同比上升11.5%;农村用电量达112.28亿千瓦时,同比上升13.9%;农村居民生活用电量达44.33亿千瓦时,同比上升10.9%。</P>
<P>按照湖北农村电网“十一五”发展规划要求,到“十一五”期末,全省农网新建改造投入资金153亿元,初步建成以110千伏和35千伏为骨干网架、10千伏、400伏以下网络协调匹配的“结构合理、技术适用、供电质量高、电能损耗低”的农村电网。</P>
<P>2008年7月,湖北省“十一五”新农村建设方案出台。到“十一五”末,全省农村电气化县、电气化乡、电气化村将分别实现14个、150个、3800个达到典型示范工程的标准。</P>
<P>在城乡电网统筹发展的平台上,新农村电气化建设进一步拓展了农村电力服务范围,提高了农村用电水平,让农民群众充分享受现代文明成果。目前,武汉江夏区和蔡甸区已率先通过考评验收,成为首批湖北省新农村电气化县。在这里,“城乡一个样,快乐奔小康”不再是刷在墙上的一条标语。</P>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标签:湖北,农村电气化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