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服务
宁夏农网大发展 农民得实惠
作者:唐士杰 景学军 史慧敏 2009-05-21
<P align=center><STRONG>电网引领产业兴</STRONG></P>
<P align=center><STRONG>电力发展带出个“亿元村”</STRONG></P>
<P>近年来,宁夏六盘山区固原市头营镇杨郎村依靠优质电力服务,积极发展特色优势工业、设施农业和养殖种植业,全村经济快速发展。2008年,这个只有400多户不到2000人的自然村,年工农业总产值达1.5亿元,成为六盘山区首个“亿元村”。</P>
<P>1998年以前,杨郎村只有30%的农户家中通上了电,供电线路年久失修,电压不稳,农民用电得不到保障,也严重制约村里发展加工业。从1998年开始,宁夏电力公司在六盘山区实施农网一、二期改造,2006年实施“户户通电”工程,使六盘山区电网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和完善。</P>
<P>电网的建设和发展,带动了农村产业的崛起。2007年年初,杨郎村农民抓住时机,扩大特色种植、设施农业、养殖业,申请成立了铸造、酿酒、奶牛养殖等多个产业园区。固原供电局及时将电力线路延伸到杨郎村的工业园区、设施农业基地和养殖种植大棚,安全、正常、充足的电力供应,有力推动了酿酒、铸造等产业的快速发展。 </P>
<P>农村经济要发展,农民教育是关键。过去,杨郎村农民跟外界接触少,农业科技知识匮乏,观念陈旧,缺乏致富技能。农村电网发展后,2007年6月,杨郎村村委会依托宁夏自治区村村通宽带信息专项工程项目,在村里建成了集农村信息网络经营、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和文化资源共享三项功能为一体的信息服务点。</P>
<P>信息服务点开通以来,杨郎村村委会组织科技培训2000多人次,免费为农民提供农业信息1200余条,通过互联网发布农副产品销售、农资需求等信息500余条。目前,全村每人都掌握一两门实用技术,就业率达90%以上,还出现了许多致富能手。村民金继民养了120头奶牛,依靠电视学习养牛科技知识,精选饲料,科学控制牛圈温度,保证了牛奶质量,宁夏新华夏进乳品股份有限公司和他签订了鲜奶收购长期合同。</P>
<P>德政工程惠农户</P>
<P>接进户线整治赢得百姓赞扬</P>
<P>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推进农村公共服务机构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宁夏公司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投资近亿元实施农网低压接进户线整治工程。此项工程成为农网改造工程、农网完善工程、“户户通电”工程之后,惠及宁夏270万农民的又一项重大举措。工程将在提升低压电网健康水平、农民安全可靠经济用电等方面产生重大意义,是供电企业服务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电力发展一体化的具体体现。吴忠、固原、中卫等供电局,相继着手动员部署,打响了接进户线整治工程战役。</P>
<P>吴忠供电局供区内有10.06万户共40.66万农村人口。在摸清情况后,吴忠供电局制定了详细严谨的工程方案,按照“以整为主、以改为辅,因地制宜、修旧利废,标准合理、便于管理”的原则,对典型设计、材料准备、施工、验收、结算等工程各环节进行科学安排,采取集团化作业的方式,整台区、整村、整乡开展接进户线整治。</P>
<P>吴忠供电局在四个县市供电局各设立一个示范点。为确保施工过程安全,该局对中标施工单位的负责人、现场管理人员和工程监理人员专门进行了安全生产培训。在作业现场,当地供电所派专人跟踪监督,确保“实施一个、验收一个”,不打折扣把好监督、验收关,确保示范点充分发挥作用。<BR> <BR>如今,经过接进户线整治的各个街道,面貌已是焕然一新,达到了“安全、经济、规范、美观”的要求。“这下好了,电压稳了、灯泡亮了,用电更安全了。”红寺堡沙泉乡四村村民周兴对改造后的用电状况十分满意。像周兴这样受惠于接进户线改造的农民,在红寺堡还有2.55万户。同心县城一村村民马俊廷家原有的破旧皮线被更换成6平方毫米的集束线,马俊廷高兴地说:“供电局上门服务,还为我们百姓免费换线,我们家以后可以放心地买电器、用电器了!” </P>
来源:国家电网报
标签:宁夏,农网发展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