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服务
江苏楚州农电事业60年:夸父逐日耀淮楚
作者:彭建吾 何小闯 曹树春 2009-06-29
<P align=center><STRONG>“农电辉煌60年—庆祝新中国建国60周年”</STRONG></P>
<P align=center><STRONG>夸父逐日耀淮楚</STRONG></P>
<P align=center><STRONG>——江苏楚州农电事业60年建设发展回眸</STRONG></P>
<P>六十个冬夏,立杆架线送光明;</P>
<P>六十个春秋,建网输电铸辉煌。</P>
<P>60年来,脚踏着新中国建设发展的步伐,江苏淮安市楚州供电公司干部职工凭藉“光明使者”的理想信念和不懈追求,建好新农电,服务新农村,为乡村千家万户送去了光明、动力和真情,谱写出了“夸父追日”的时代新篇章。 </P>
<P>电力让农村从黑暗走上光明</P>
<P>1949年,原新华电灯公司仅以110伏电压向楚州县城机关、商店和几十户人家供电;1958年,第一座城南35千伏变电所建成投运,以4条6千伏线路向运南、运西等郊区供电,这些便是楚州最早的输电网架。</P>
<P>1973年,季桥乡季桥村通上了电,农民们第一次拉亮了不用油的电灯,一位老农竟诧异地掏出腰间的旱烟斗凑上去点火。当他听说这就是电灯时,连声高喊,我家用上电灯啦!老人对着堂屋中的毛泽东画像连连叩拜,感谢他老人家带来了光明和幸福。</P>
<P>电给农民送去了光明。60年来,楚州供电人为让百万农民用上电,先后实施了“扶贫通电”、“ 乡村电气化县建设”和“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 逐步把电通进了乡,通进了村,“通进了组,通进了农户家里。</P>
<P>上世纪80年代末,楚州农村电网状况相对薄弱,供电能力不足、可靠性偏低、电能质量差,线损较大。1992年,全区 602个行政村中尚有15个无电村,占比例为2.49%;6027个村民小组中有220个无电组,占比例3.65%;239 964个农户中有26 972个无电农户,占比例11.24%。 </P>
<P>1994年,国家实施扶贫通电工程,政府自筹资金94.7万元、省补助资金549.22万元,为上述乡村新装了71台/6040千伏安配电变压器, 新建改造92千米10千伏线路,新架改造了205.5千米400伏及220伏线路,给5个无电村、36个无电组、9798家无电户农民通上了电。</P>
<P>从1998年开始,国家实施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 5年投资26,593.97万元,对原28个乡镇637个行政村实施了的农网建设一、二期农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又为10个行政村、184个村民小组、24,876家无电农户通上了电。至此,全区“乡、村、组、户”4项通电率均达100%。农民们从今告别了“用油灯照明、用石磨加工粮食”的无电历史,由过去原始的农耕生态过上了现代文明生活。</P>
<P>2000年1月,实施城乡用电“同网同价”,根除了多年加在农民身上不合理的电费负担,供用电环境更让农民们放心、开心、舒心,赢得了农村干群们的交口称赞。</P>
<P>2007年,楚州供电公司配合乡村集镇建设,为30多个中心村农民街安装架设了1000多盏路灯,亮化美化了乡村环境。泾口镇蒋桥村76岁的老农王连才欣喜地说,入夜,我们象城里人一样在路灯下散步,电真神了。</P>
<P>从为农民通上电、用上电,到让农民点好灯、用好电。60年来,楚电人孜孜以求,奋斗不息,在五彩的田野上播撒了光明和真情,托起了新农村建设希望的太阳。</P>
<P>电力让农业从原始走上现代</P>
<P>电力不仅给农业生产送上了强劲动力,更让农业从原始农耕走上了现代产业化大农业之路。</P>
<P>上世纪50年代,楚州农业生产多使用水车,扁担,铁叉等原始农具。1960年,有些乡村开始使用电动机抽水灌溉农田,当年农业年用电量仅为40万千瓦时。1961年,35千伏顺河变电所建成投运,渠北9个公社均使用电力排灌,10万亩农田受益。1987年,10千伏电网已延伸至大部份乡镇,农村年用电量为7846万千瓦时,农村人口113.38万人口,人均用电量为69.2千瓦时。</P>
<P>进入新世纪,楚州加快发展现代产业化高效农业。天康疏菜、晶星米业等苏北最大的淡水渔、蔬菜、稻米加工龙头企业,带动了全区20多个乡镇24万多亩种养殖产业化经营,农民收入翻了-番。楚州供电公司主动策应现代新农业发展,从优化供用电环境入手,为26个乡镇的180多家农产品深加工骨干企业,开辟了供用电“绿色通道”,应用城乡大营销信息管理系统,健全了城乡一体化供电服务体系,实行大客户代理制和业扩报装帮办制,乡镇农民随时随地办理业扩增容和报装报修手续,极大地方便了涉农企业用电。</P>
<P>席桥镇17个行政村现有4000余亩农田种植疏菜;一家年产值超千万元的疏菜精加工外资企业;一支分布在全国20多个大中型城市近百个菜市场的销售队伍,形成了疏菜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席桥供电所把为菜农供好电用好电作为中心工作,针对菜田灌溉、冬季塑料大棚种菜等用电特点,结合新农网建设工程,依照“10千伏配变小容量,多布点”标准,按村分组,把供电线路设备架到菜田垄边地头;送进塑料大棚。要求所在村电工对菜农用电报装报修做到随叫随到,保证及时就便, 不误种菜用电。菜农们感慨地称赞“电是及时雨”。</P>
<P>南闸乡地处白马湖,是江苏省水产品养殖示范基地。2007年6月,兴农稻田种养殖中心开发有机米种养殖基地需要架线接电,农民到所在供电所递交了用电报装申请。南闸供电所全程为其代办用电报装手续,所长骆干国接刭农户的用电申请,当天就带人前去勘察设计供电线路,随后组织10多名电工加班加点,仅用一天时间,为其架设了2千米400伏和220伏线路;安装了120盏黑光灯,保证了种养殖生产用电。今年前6个月,全区实现农业增加值12.36亿元,同比增加了62%;农民收入同比增长率达48%。</P>
<P>电力让农民从贫穷走上小康</P>
<P>新农网建设不仅为新农村、新农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更为农民奔小康提供了更强更优的电力供给和服务。 </P>
<P>2005年,楚州供电公司结合省市政府实施的“乡村康居工程”建设,投入1450万元资金,实施新农村电电气化工程建设,建成了6个电气化乡镇,126个电气化村。公司还先后与泾口镇蒋桥村、淮城镇公园村等8个村建立了共建宽裕型小康示范村帮扶对子,率先导入《居住区供配电设施建设标准》,建立农村供配电标准村。施河镇条龙村被定为省级康居示范村,施河供电所主动介入,拿电网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对全村生活用电走势,新式住房电线分布和家用电器使用量进行了设计谋划,保证供电设施与康居示范村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使用,从根本上改善乡村安全优质供用电环境,推进乡村小康建设。 </P>
<P>这些年,一直以穷乡著名的宋集乡刨板加工业、纸箱大包装盒制作业渐成气候,40多家民营刨板厂和制箱厂年产值2000余万元,成为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径。宋集供电所紧跟民企创板、纸箱加工业用电需求,在客户供用电报装报修帮办上一路绿灯,明确所在村电工为企业用电服务第一责任人,除定期上门搞好用电设备维护外,对突发性用电故障做到呼之即到,并对报修受理时限、检修质量和服务态度作出明确的考核标准及要求。季桥供电所对乡村企业用电实行全天候值班服务,做到随叫随到,并对服务时限和质量作出明确的考核考绩规定。城东供电所定期指导和帮助农民企业家科学用电,节约用电,推动了农户企业增产增效.乡村民企的老板们夸奖电工是“电保姆”。</P>
<P>去年来,公司在乡村农户中倡导和开展“绿色电力,绿色家园”创建活动,组织26个供电所900多名农村电工走村进户,采用影视、文娱演出等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载体,介绍使用无火烹饪、储能式热水器等家用电器优点,广泛向农户宣讲科学用电、安全用电、智慧用电知识;宣传家用电器使用维护方法,引导农户使用现代、清洁、环保的电炊器具等家用电器,加快农民生活电气化进程。截止6月份,全区26个乡镇408个行政村每百户农家拥有电饭锅、电磁炉、微波炉,分别为95只、75只、50只;每百家农户拥有彩电、电风扇、空调机,分别为120台、160台、45台,许多人家用上了电脑,农民们真正过上了电气化“小康生话”。</P>
来源:中国农村电气化网
标签:江苏楚州农电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