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60年来,河南农村电网经历了几次跨越式发展,如今已经实现了与河南电网主网的发展衔接。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能源瓶颈被打破,电力带动了全省县域经济的腾飞。
8月27日,记者来到河南省新乡县七里营镇刘庄村采访。在村民刘秀贞的家里,我们看到不仅家用电器一应俱全,而且还有中央空调、集中供暖供气等生活设施。用刘秀贞的话说,“刘庄人生活在了‘福窝’里”。
1964年,刘庄村通电,村民开始享受电灌的便捷。1980年,刘庄村以畜牧业为突破口,大力兴办集体企业,在河南省率先实现小康。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医药生产成为刘庄集体经济的支柱产业,1990年至2006年,供电企业先后为该村建成了35千伏、110千伏和220千伏变电站,满足了村办企业大规模扩产的用电需求。
刘庄村的用电发展是河南农村电力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河南是我国第一人口大省,也是全国用电人口比较集中的省份之一。1959年年底,河南农业用电量为956万千瓦时,仅占全省发电量的0.78%,农村经济发展更是停滞不前。改革开放后,河南农电事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1978年,全省实现县县通电,1990年实现乡乡通电,1997年实现村村通电。2005年,河南省电力公司启动“户户通电”工程,经过14个月的奋战,18.8万户农民彻底告别了没有电的日子。
河南也是我国第一农业大省。河南农网的雏形即是上世纪60年代配合农业打机井而建设的用电设施。上世纪70年代,河南省采取大力发展柴油发电机组和加速发展“两线一地”制农村电网的方法,满足农业排灌及农副产品加工发展对电力的需求。尽管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电网供电不足的问题,但也产生了可靠性不足、安全性差的弊病。
1998年至2008年间,河南省先后投入近240亿元资金,对农村电网和县城电网进行大规模“大修”与“翻新”,累计新建和改造配电台区29万余个,涉及行政村4万余个,所有县级电网都实现了110千伏双电源供电,农村电网110千伏主变容量翻了两番,35千伏主变容量翻了一番,实现了农村电网与系统大电网的发展衔接,电网结构进一步优化。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能源瓶颈被打破,越来越多、规模更大的省外企业“凤栖梧桐”,带动了河南省县域经济的腾飞。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农副产业,不仅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还让农民的腰包鼓了起来。
为了给中原崛起再添动力,从2006年起,河南公司大力实施中西部电网完善工程、“农田机井通电”工程、新农村电气化工程,并利用“家电下乡”政策契机,再掀农网建设、完善、延伸的高潮。目前,农村已经成为电力市场发展的广阔天地。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下半年以来,河南电力市场受到一定冲击,但农网趸售电量却一直呈增长态势,今年前7个月,实现同比增长3.56%,拉动河南公司售电量增长1.37个百分点。
标签:河南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