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1月30日,河南郏县冢头镇陈寨村的村民们仍沉浸在新春的喜庆中。笔者慕名到这一新农村示范村采访,一天的采访结束,笔者通过了解这个“孝心村”建设中的一些用电故事,不仅体验到了电力职工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和努力,也加深了电力部门对当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重要作用的认识。
“及时雨”的故事——“灌绿”苗木基地
陈寨村是故事文帝孝母的发源地,村里敬老孝老的风气非常浓厚,但也是当地有名的落后村。2009年,时任郏县城关镇工商所长的徐克俭回村兼任村支书,决心要改变村子落后的面貌。他回村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发展苗木基地,创办占地1200亩,投资1300万元的郏县龙湖湾苗木基地。建设伊始,苗木基地的灌溉问题成为难题,而破解这个难题的就是被村民称颂的“及时雨”的故事。原来,郏县供电公司一直把当前积极服务新农村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当知道该村要建设苗木基地的计划后,立即安排技术人员对基地的农排灌溉线路进行规划,仅用一个月时间,安装专用变两台,架设农排线路2000余米,使基地的15眼机井全部通电。
“一个月时间,我们吃住都在村子里,就是为了让他们及时实现电灌!”郏县供电公司农改办主任张世军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句话,不知包含了多少工作的辛劳和艰辛。“电闸一开,只用两天时间就能全部灌溉一遍,你说不是‘及时雨’是啥!”正在扭秧歌的村民吕德安笑着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及时雨”灌绿了苗木基地。一年后,种植苗木的群众就获得了丰收,最多的一家收入达到了7万余元,仅此一项村民人均收入就突破7000元大关。
“突击队”的故事——“扮靓”新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最难的就是空心村治理,统一规划,拆旧建新不仅要做好村民思想工作,相应的线路重新规划、建设工作任务也相当繁重。徐克俭当时带领村干部忙着做村民的思想工作,郏县供电公司应时而动,组织技术人员上门服务,并积极与村委会沟通协调,根据新村建设规划进行线路的搬迁和新建。成立“党员突击队”、“团员突击队”,集中一切力量进行线路的搬迁重建。
时值七月酷暑,几十名施工队员吃住在工地,利用短短一周时间,就完成了新建变压器三台,搬迁线路2000余米,新建线路5000余米的工作任务。“一开始工作难度很大,但他们的工作精神和干劲也感动了村民,村民们都自发的给他们端茶倒水,我们的思想工作也好做了!”徐克俭提起“突击队”的故事至今仍是赞不绝口。如今,电力供应充足的陈寨村有了更清晰的发展思路,总长1000米的古寨河、规划建设3条商业街、和谐社会教育基地、孝道文化博物馆的建设工作正在紧张进行。
“电货郎”的故事——“点亮”家家户户
别墅建好后,看到整齐划一、气派漂亮的房子,为让居民生活的方便舒心,郏县供电公司对自己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一次到位,对村民实施电气化工程,做到电力建设与新村建设的“同步规划,同期建设”,对131套别墅式新民居统一实施入户工程。工程技术人员一次次进村入户,针对不同的用户制定用电方案,因此被村民亲切的成为“电货郎”。“他们比货郎来的还要勤啊,真是辛苦了!”村民徐智敏感慨的说。“春节我们一直到腊月29才放假,全部完成了131套别墅的入户工作任务,让村民安安心心生活,亮亮堂堂过年!”一直坚守工地的施工队长王俊旭说。
据村支书徐克俭介绍,在该村以孝道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文化引领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特别是在苗木种植基地、“中国孝心村”、欧式别墅群三大亮点工作都离不开电力的充足供应和电力部门的大力支持。提到下一步的发展徐克俭信心满怀:“有了电力的充足供应和大力支持,我们要抓住中央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机遇,以孝道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文化引领新农村建设,力争通过5年时间的努力,建成一个人口规模7600人左右、文化底蕴深厚、经济发达的文明富裕新村!”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只见一幢幢欧式别墅林立,村中的老人在休闲广场上散步,三三两两的孩子在嬉戏玩耍,不仅让笔者感慨:以前“荒草齐腰深、墙塌屋没门、天黑没有灯、下雨泥水深”的陈寨村已旧貌换新颜,作为一名电力人,为能体验到电力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标签:孝心村,郏县供电